6.2 过度教育对学前儿童的危害
每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颗爱心,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然而,爱的内容和方式的不同,会造成孩子在德、智、体等诸方面的差异。一些孩子长得健康活泼、聪明可爱,另一些孩子却因为身心健康方面的种种问题,给做父母的带来无限的忧虑和烦恼。其原因,不是孩子的“八字”不好,也不是做父母的“命”不好,而往往是错误的教养引起的,其中最值得年轻父母们警惕的是对孩子的过度教育。
所谓过度教育,就是父母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盲目地、过度地照顾孩子,任意干涉他们的小天地,拼命地进行填鸭式教育。他们不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闲时间,不让爬树,不让游泳,不让玩小动物,不让交小朋友。老是把孩子关在家里,一抽空儿,就教孩子识字、画画、做算术题,甚至连吃饭、睡觉、坐痰盂、走路的机会都不放过。除了上课、做作业,便是参加各种“兴趣班”,完全剥夺了孩子的自由空间。对于能乖巧完成作业的孩子,父母喜形于色,孩子往往得到夸奖或奖励;对于不按大人意志行动的孩子,父母就感到恼火,常常加以训斥或打骂。其结果,却与父母的愿望相反,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问题。
身体方面突出的问题是视力减退和体质下降。由于长时间地阅读和写字,坐姿和执笔姿势容易偏离,引起视疲劳和视力减退;由于学习占去了必要的游戏和活动时间,心肺功能得不到锻炼,影响了全身各种器官的生长发育,孩子渐渐地长成了“豆芽菜”,由于免疫功能降低,很容易患感冒和感染其他疾病。
心理发展的严重问题是,过度教育有可能扼杀孩子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给日后的正规教育增加难度。受到父母过多称赞的孩子容易滋长骄傲自满情绪,上学以后会觉得无所事事,甚至对老师的讲课感到厌烦,容易养成做小动作的习惯,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由于过度的照顾和教育孩子觉得劳动不是自己的分内事,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孩子,促使他们变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少爷”和“娇小姐”。受到过多责备的孩子,看到大人就紧张,拿起本子就打哈欠,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变成了动作缓慢、感觉迟钝、精神懈怠、缺少上进心的人,严重的还可引起胃痛、厌食、便秘、腹泻、贫血、遗尿等心身疾病。过度教育使得孩子的思维活动受到大人的限制,宝贵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被大人剥夺,逐渐形成对母亲的依赖,成为意志薄弱的儿童。过度教育不仅害了孩子,也苦了父母,特别是母亲。母亲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孩子,势必影响自己的睡眠和休息,一旦累垮以后,不仅自己吃苦,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幸。过度教育让母亲一心扑在孩子身上,使自己的学习放松了,长此以往就会落后于形势,脱节于社会,到了孩子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你却束手无策,从根本上来说,对孩子的成长和幸福也是不利的。因此,为了孩子,母亲自己也要珍重。
当然,反对过度教育,并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撒手不管,而是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适当的教育。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材料,父母对学前儿童可按不同的年龄,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1岁前的孩子,重点是教他们发音、说话,使孩子听懂别人说的词义。1~3岁的孩子,可给他们讲故事、看图画,和他们谈话,并可作简单的解释。4~5岁时,父母亲要听孩子说话、讲故事,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并要求孩子数东西,认颜色。6~7岁时可准许孩子观察东西,让他们自己描述情况。大人要回答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即使有些问题令人难堪,也要巧妙地回答。
学前儿童的教育要自始至终贯穿在游戏中学习的原则,从玩水、沙、球、娃娃等简单的现成游戏,逐渐发展到剪纸、做模型、弹乐器等比较复杂的创造性游戏。每天游戏的时间不少于2小时,但不要超过4小时,因为游戏时间过长也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
据日本儿童心理学家波多野勤子的看法,学前儿童最好不要教他们识字,至于计算数字,能学会1~7的加减法,而且能算出正确的答案就很不错了。
总之,父母要尽量少地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尽量让孩子走在自己的前面,而自己跟在孩子的后面,让孩子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活动,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体格,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为入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