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大人”的烦恼

“小大人”的烦恼

时间:2022-0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外表上看,“小大人”循规蹈矩,不吵不闹,按大人的意图行事。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小大人”问题已引起儿童心理学家的不安。已经出现变态心理的“小大人”要倍加关怀,尽量发掘其优点,使他们的优点得以充分发挥,努力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逐渐恢复儿童的天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和成长。

6.4 “小大人”的烦恼

在心理咨询门诊,一个13岁的女孩在单独与医生谈话时说:“我烦死了,有时我真想把家里的东西都砸烂,有时我真想去死。”另外一个14岁的男孩说:“我真想去当和尚,你能帮助我吗?”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在我们周围具有变态心理的儿童正在增加。他们年纪虽小,但在人格上却具备了大人的某些心理和行为,一些心理学家把他们称作“小大人”。从外表上看,“小大人”循规蹈矩,不吵不闹,按大人的意图行事。他们能在大人的精心安排下放弃寒假、暑假和星期天,长时间同书本和作业簿打交道。他们有的得到了“模范儿童”和“标准儿童”的称号,但与此同时,他们却渐渐失去了天真可爱的童心。孩子从呱呱坠地到学校毕业,要受到来自父母、老师、社会的种种压力,既要做一个父母和老师喜欢的乖孩子,又时时按捺不住好动爱玩的天性,从而引起内心的冲突,使心理处于紧张状态。一旦超过了儿童心灵能够承受的限度,就会出现心理偏离,可能出现焦虑、抑郁、恐惧、孤僻、懦弱、胆怯、厌食、偏食、厌学、厌世、无故烦恼、阳奉阴违等心理偏离和行为越轨,甚至会引发严重的心身疾病和精神疾病。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小大人”问题已引起儿童心理学家的不安。美国圣迭戈国际大学的戈登·毕晓普特说:“有些孩子刚过6岁,每周就安排60个学时的课程,他们没有时间玩耍,都被变成了‘小大人’。”长岛犹太人医疗中心的阿伦·斯坦普勒博士说:“小大人是当前儿童患精神抑郁症和自杀明显增加的原因之一。”在我国,小大人问题也已经被一些细心的家长所察觉,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偏离了常态,他们就有了心病,于是到处求医问药,想方设法要找回孩子的健康和欢笑。一个身家千万的乡镇企业家表示:“如果医生能把我孩子的心拨正,我愿出两百万元。”然而,培育孩子、陶冶人格是一个潜移默化、精雕细刻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赚钱更重要也更困难。

孩子像一颗树种,要想长成大树,第一步取决于萌发、破土是否顺利,幼苗是否茁壮。有了好苗子,就比较容易成材。做父母的要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活泼而坚强的下一代,从小就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性格,不要让他们变成“小大人”。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做父母的要善于顺应这些规律进行正确的引导。俄罗斯心理学家达维多夫根据儿童活动的特点,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

(1)出生至周岁是直接的情绪交往期。这个时期最好由生母自己抚育和喂养,不要寄养给别人。

(2)1~3岁是摆弄实物的活动阶段。这时儿童需要的是简单及绚丽多彩的玩具。压岁钱和巧克力并不需要。

(3)3~7岁是游戏活动阶段。游戏能促进儿童感官功能的发展,提高记忆的数量和质量,促进思维发展,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

(4)7~11岁是基本的学习活动阶段。父母的责任在于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儿童学习的自觉性。

(5)11~15岁是社会有益活动阶段。要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中发展个性

(6)15~17岁是专业学习活动阶段。在学习中提倡手脑并用,联系实际,为将来事业打好扎实的基础。

做父母的要善于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时刻记住他们还是孩子,不要以大人的立场和意识去衡量他们。发现孩子出现情绪反常、性格变态时要尽早找出原因,加以矫正。已经出现变态心理的“小大人”要倍加关怀,尽量发掘其优点,使他们的优点得以充分发挥,努力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逐渐恢复儿童的天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和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