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给五脏六腑照相

给五脏六腑照相

时间:2022-0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早出现的影像诊断仍然要归功于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的X射线,由于X射线在医疗上的应用,使得观察人体内部成为可能。用这种装置拍摄的照片立体感强,清晰度高,是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划时代的重大发现,这两位科学家因而获得诺贝尔奖。PET通过探测正电子放射性元素标记的示踪剂在机体分布的情况,来了解受检部位的解剖、生理和代谢功能等情况。

15.1 给五脏六腑照相

提起拍照,我们就会想起在公园里拿着相机的游人兴致勃勃地把秀美的风景和一张张笑脸摄入镜头的情景,这种普通的照相只能记录人体的体表形象,要了解人体内部的形态和功能变化,它就无能为力了。人体内部拍照在医学上叫影像诊断法,那确实是一项另有一番情趣的科学活动。千百年来,医生诊断疾病主要靠“物理诊断法”,虽曰“物理诊断”,其实并没有用什么物理仪器,主要还是依靠“视、触、叩、听”四种感官方法,凭医生的经验来进行诊断,医学始终停留在“医术”的阶段。医生们期望着有一天能在人体内部拍照,把人体的五脏六腑看个究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体内部的拍照终于成了现实,影像诊断法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最早出现的影像诊断仍然要归功于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的X射线,由于X射线在医疗上的应用,使得观察人体内部成为可能。然而,X透视在荧光屏上瞬间即逝,不便仔细观察,对于深部肠胃更无法进行透视。于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X光胶片的应用使医生们能走出闷热的X光密室,离开对身体有害的X线装置,到光线较好的地方遥控操作拍片,诊断的正确性相应地得到了提高。为了使X射线装置轻便机动,日本科学家设计了流动的X线车,使用高压蓄电池放电式电源,用格子控制的三极X射线管,把X线诊断装置安装在汽车上,数万辆流动X光车在全国各地巡回拍照,进行集体健康检查,对控制被称为“亡国病”的肺结核病作出了很大贡献。然而,人体是一个具有一定厚度的立体,X光拍片只能把图像摄在一张平面的胶片上,影响了图像的清晰度,在观察人体内部的构造和病变时仍不够理想

1972年,英国科学家汉斯菲尔德和美国教授科克发明了一种以X光信息为基础,经电子计算机作数值计算后的描绘装置,能进行人体内部横断面的层层拍照,这就是X射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简称CT)。用这种装置拍摄的照片立体感强,清晰度高,是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划时代的重大发现,这两位科学家因而获得诺贝尔奖。更进一步的发展是把受检人放在静磁场中,用特定的射频电磁波照射人体组织细胞里的原子核,被照射的组织会显著地吸收电磁波的能量,形成核磁共振,这种核磁共振(简称MRI)不仅能看清人体横切面图像,还能把纵切面、斜切面等各种断层图像拍成照片,其清晰度和定位准确性更高,而且不需要接触X射线,从而避免了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危害。除了CT和核磁共振,目前在各大医院采用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的减影技术,是新一代血管造影成像技术。

随着核科学的发展,核技术在影像诊断中开始发挥威力,其中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被认为是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医学影像学技术。PET通过探测正电子放射性元素标记的示踪剂在机体分布的情况,来了解受检部位的解剖、生理和代谢功能等情况。它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查,不仅图像的质量好,而且灵敏度高、适用面广,可做身体各部分的检查,对肿瘤转移、复发的诊断尤为有利,是目前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等疾病诊断和指导治疗的最佳手段之一。

影像诊断的另一大成就是超声诊断的迅速发展。科学家们利用超声波传播中的反射特点,发明了超声诊断仪。超声诊断仪发射的脉冲到达人体脏器后的反射波被输入到一个显示装置,变成图像出现在屏幕上,然后拍成照片。20世纪70年代开始,B型超声诊断仪得到迅速推广,被广泛应用于肝、胆、脾、肾、甲状腺前列腺、子宫、乳房等组织器官及体表大血管的检查,为这些脏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作出了巨大贡献。超声诊断价格便宜、成像快、诊断及时,属于非创伤性检查,无痛苦及危险,已成为当前医学影像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像诊断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前景广阔,具有客观性、再现性、预测性和计划性等优点,因而受到人们的欢迎。当然,影像诊断技术需要有一定的设备和有经验的检查者,还要制定出正确的判断标准,这也比较花时间,只有各方面共同协作、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