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常见病,如果说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的头号杀手,高血压便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意外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晚期可能引起多种严重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是中风。有20%的中风(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在一年内死亡,50%的幸存者因致残而生活不能自理,还可能引起心、肾、眼等其他靶器官的严重损害。目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种类繁多,新药又不断开发,使人有雾里看花、无所适从的感觉,常常只能按药物说明书“对号入座”,按标准剂量服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周宏灏教授曾在2006年第15届世界药理大会长沙卫星会议上说:如同喝酒一样,有的人酒量很大,有的人却对酒精过敏,药物也是一样,有人需要标准剂量才能达到治疗效果,有些人只要1/10的剂量就能达到最佳效果。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高血压患者千篇一律地用药,不仅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花费大,因而常常发生停药、换药、血压波动等情况。实行高血压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式有助于改变上述现象,是一种理想的治病新模式。
1.如何实施高血压的个体化治疗
所谓个体化治疗,就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体重等个性特点,经济状况、病情轻重、病程长短、治疗反应、有无并发症等情况,制定“量体裁衣”式治疗方案,充分调动医生的主导性和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的疗效。
(1)确定是否得了高血压。要在一天不同的时间里连续三次测量血压,如收缩期血压超过140mmHg或者舒张期血压超过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收缩期血压超过140mmHg,舒张期血压正常者称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期血压在140~149mmHg之间,舒张期血压在90~94mmHg之间称为临界高血压。收缩期与舒张期之间的差值称为脉压。脉压反映了一个心动周期中血压波动幅度的大小,正常人的脉压在30~40mmHg之间。脉压太大有可能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能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动脉硬化或其他心血管并发症的可能。脉压过低要考虑低血压或其他疾病。
(2)查明高血压的病因。我们平时所说的高血压是指与遗传因素有关而找不到病因的高血压,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患者的95%;由某些疾病如肾脏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毒血症等疾病引起的高血压称为继发性高血压。发现高血压以后要进行全面检查,找出病因,了解是否有并发症,然后再制定治疗方案。在体检中发现的无症状性高血压,并不需要立即进行药物治疗,可在注意观察的同时,先施行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控制体重、低盐饮食、适度运动、放松情绪、戒烟限酒等措施。如果经过3~6个月的观察,血压仍超过正常,或年龄在50岁以上、吸烟、有高脂血症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存在,或者患有糖尿病、冠心病等并发症者,就需要在继续进行非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前要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证、不良反应和禁忌证等,然后再选择治疗方案。目前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物大致有利尿药、B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许多品种。为了方便患者,提高服药的依从性,目前多采用日服一次的长效缓释制剂。如钙通道阻滞剂常选择硝苯地平(拜心通)、非洛地平(波依定)、氨氯地平(络活喜)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常选择培哚普利(雅思达)、西拉普利(抑平舒)等;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常选择氯沙担(科索亚)、缬沙担(代文)等;B受体阻滞剂常选用美托洛尔(倍他洛克)等。利尿剂的个体差异很大,联合用药时宜从小剂量开始。个体化药物治疗原则通常是选择疗效可靠、服用方便、副作用小的单一药物,缓慢地降压,以最小的剂量达到最大的疗效,然后根据药物的疗效和患者的反应,决定药物的取舍,或有计划地缓慢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的种类。对于收缩期血压小于160mmHg或舒张期血压小于100mmHg的轻度高血压,可选择一种降压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进行试服。经过2~4周的服药和观察,如无效,就加大剂量或换一种其他类型的降压药;再无效时加用一种其他类型的降压药;如仍无效,应分析原因,并考虑调换不同类型的第三种或第四种药。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心率比较快的(如小于80次/分),首选B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首选钙通道阻滞剂和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宜选用采用长效缓释剂,以缓慢降压,防止直立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钙通道阻滞剂中的非洛地平(波依定)或氨氯地平(络活喜)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中的培哚普利(雅思达)、新一代B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联合应用有预防高血压发生猝死等心脑血管意外的作用。肥胖的高血压患者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心率比较慢的高血压患者选用能提高心率的钙通道阻滞剂等。对于血压超过160/110mmHg的中重度高血压,宜采用联合用药的治疗方案,以加强疗效,减少副作用。常用的联合用药方法是钙通道阻滞剂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利尿剂联用;钙通道阻滞剂与B阻滞剂或利尿剂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B阻滞剂或利尿剂联用;利尿药与B受体阻滞剂联用等,其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和B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尤为常用。
高血压一旦出现并发症,应区别情况对待。高血压患者常常伴有高脂血症,降压与降脂同时进行有助于降低冠心病的风险。他汀类降脂药有强化降压的效果,而较大剂量的B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可能会使血脂升高,所以血脂高的高血压患者宜选择对血脂有益或中性的药物。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者,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之内,必要时可加用B阻滞剂。高血压合并房颤者,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与B受体阻滞剂联用对控制心率有益。高血压中风患者,应缓慢降压,维持大脑供血。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左右,以减少心血管并发症;血压高的糖尿病患者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能改善糖代谢和血管内皮功能,延缓糖尿病肾病并发症的发生。妊娠高血压口服效果欠佳时应采用静脉给药,必要时要考虑终止妊娠。
2.实施高血压个体化治疗的注意事项
(1)服药时间。人体的血压呈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白天和夜晚相差可达40mmHg,为了防止出现夜间血压过低而发生意外,睡前应忌服降压药物。每日一次的长效缓释制剂宜在早晨服用;日服2次的制剂在下午2~3时加服一次。
(2)送服液体。以温开水为宜。茶水中的鞣酸可与降压药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疗效;牛奶可影响降压药的吸收,都不宜送服。
(3)药量控制。先从小剂量开始,然后根据疗效逐渐增减剂量,大剂量降压太快会引起重要脏器供血不足而产生不良反应。每天服用一片的长效缓释制剂除有明显分割线的制品外,不可掰开服用或嚼碎服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血压下降明显者可采用隔天服用的办法。
(4)配伍禁忌。抗高血压药物与多种药物有配伍禁忌,服药前要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或遵医嘱。
(5)停药指征。早期高血压,经过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血压恢复正常,观察3~6个月以后血压仍维持正常水平,可看作高血压已临床治愈,可在一边观察一边继续非药物治疗的同时,停止药物治疗。但对于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来说,一旦采用药物治疗,原则上就应终身服药。血压正常以后可通过减少药量、调换药物或延长服药时间等方法进行维持治疗,停止服药血压迟早会回复到治疗前的水平。
(6)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控制体重、低盐饮食、适度运动、放松情绪、戒烟少酒,等等。健康的生活方式事实上就是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消除高血压的病因,从根本上促进高血压的康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