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 分清轻重抑郁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例如,美好的事物引起爱慕之情;丑恶的现象令人产生憎恶之感;失去亲人带来痛苦和悲伤;遭遇危急可引起震惊或恐惧等,这种事出有因的情绪起伏变化属于生理现象。这里所说的抑郁是一种以情绪低落为特征的心理障碍,称为抑郁性神经症,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疾患。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抑郁症发病率约占总人口的11%。预计到2020年,全世界抑郁症的发病率将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症病的第二大疾病。
抑郁症的病因至今还不甚明确,据认为可能与遗传、个性、社会心理因素、高级神经活动和内分泌失调有关。抑郁性神经症具有情绪低、活动动力低、思维活力低的“三低”特征。主要表现为情绪压抑、沮丧、忧郁、苦闷,对日常活动(包括兴趣爱好和娱乐活动)兴趣显著降低;感到生活无意义,对前途悲观失望;经常自卑自责,夸大自己的缺点;经常唉声叹气,不主动与别人交往;工作、学习缺少信心,效率降低;甚至有想死的念头,但又顾虑重重等。如果具有上述症状中的大多数表现,症状持续时间超过一年以上,病程中至少有2/3的时间心境不佳,在排除了其他疾病之后,就可以诊断为抑郁性神经症。
抑郁性神经症有时表现很不典型,常常被躯体症状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所掩盖,表现为失眠、早醒、头痛、乏力、腰颈背部及四肢慢性疼痛、心悸、胸闷、气短、四肢麻木、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等,而各种现代化检查手段又查不出器质性疾病,因此又被称为“隐匿性抑郁症”,需要与内、外科疾病相鉴别。在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过重的人际竞争压力下,职场人群中患隐匿性抑郁症的人数正在不断上升。
抑郁性神经症属于抑郁症中的轻症,应与重症抑郁相区别。重症抑郁又称内源性抑郁症或精神病性抑郁,两者的病因、病情、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预后都不相同。病因方面,抑郁性神经症常有外因可寻,如家庭矛盾、人际冲突、考试失败或晋升受挫等社会心理因素影响。而重症抑郁与身体内部因素有关,如家属中可能有精神病史。从病情表现来看,抑郁性神经症患者虽然对日常活动兴趣显著减退但未消失,对前途悲观失望但并没有绝望,虽有过自杀想法但顾虑重重。重症抑郁除了抑郁性神经症所表现的忧郁特征之外,还有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以及自责自罪观念、强烈的自杀企图和行为等。有的还可有妄想(毫无事实根据,而患者又坚信不疑的想法)和幻觉。抑郁性神经症病程为持续性,常常伴有焦虑、疑病、癔症样表现。重症抑郁的病程可表现为单向抑郁,也可表现为抑郁和躁狂双向间歇性发作,平均病程为6个月,在间歇期症状完全缓解,与正常人没有两样。如果有正常间歇期,每次间歇的时间最长不超过2个月。抑郁性神经症心理治疗效果好,经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后,一般都能恢复健康,预后良好。而重症抑郁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电抽搐治疗,病程迁延反复,预后欠佳。
在治疗方面,由于人们担心精神科药物的副作用及成瘾性而害怕服药。据统计,在现有的患者中只有10%的人接受相应的药物治疗。然而,药物治疗抑郁症的效果是肯定的,我国在抗抑郁药的应用方面发展很快,基本上与国际接轨。新一代抗抑郁剂(如氟西汀、赛乐特、左洛复等)疗效肯定,安全性好,只要遵医嘱,从小剂量开始服用,一般不会产生严重副作用,也没有成瘾性。中医的“郁症”与抑郁症有本质区别,中药辨证施治对改善抑郁症的某些症状会有帮助,但不能代替抗抑郁药物。有一种由贯叶连翘的干粉提取物制成的“路优泰”,是目前国际上认可度比较高的植物类天然抗抑郁剂。国内有报道“乌灵参”对轻、中抑郁症有一定疗效。在日常饮食中,适当多吃牛奶、蜂蜜、豆制品、核桃、香蕉、菠菜、南瓜、大蒜、鸡肉、深海鱼油等食品。
心理疗法是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患者克服心理困扰和抑郁状态的治疗方法,形式多种多样,有个别心理治疗、集体心理治疗、夫妻心理治疗、家庭心理治疗等。我国目前在心理咨询和精神科门诊中采用的主要形式是谈话交流,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基础,通过倾听患者宣泄苦衷,共同探讨疾病的起因,帮助患者解开疑窦,调动患者的内在潜能,逐步实现消除困扰、修复创伤、提高情绪的目标。患者本人除了要遵医嘱服药和积极配合心理治疗之外,要尽量设法改善自己的心境,如尽量避免闭门独处,保持与家人、亲戚、朋友的接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奖励自己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避免对自己要求过高或作出人生的重大决定等。家庭成员除了要充分理解、关切患者的痛苦,督促患者按时服药之外,重点要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如果发现患者流露出认为做人没有意思,或谈论身后事宜,或反复整理东西,或给朋友说再见等反常的情绪和行为时,则要引起高度警觉,采取切实干预措施;以防发生自杀等不幸事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