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血压病人估计有1亿至1亿3千万人。在对高血压病人抽样调查中,有高达80%的患者都不知道高血压是中风、心肌梗塞、尿毒症的危险因素,对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因此,只有一半病人接受治疗。
1.老人高血压的特点
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60毫米汞柱,舒张压≥95毫米汞柱,两者中有一项即确诊为高血压。并规定凡舒张压在90~95毫米汞柱之间或舒张压在140~160毫米汞柱之间为“临界高血压”。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5%,随着年龄的增加,高血压患者亦增多,到了65岁以上,据各国资料报道发病率可达到40%~50%。老年人高血压大多因小动脉过度收缩(常因肾素过多),或钠过多(摄入过多或排出障碍),或二者不协调引起。
从老年人的高血压来看,大多数表现为收缩性高血压。人群调查,40岁以后男女两性的收缩压均随年龄而逐渐增高,中年后期开始,舒张压维持稳定不再上升,而收缩压则继续随年龄而增高。因此,多数老年人的脉压逐渐增宽,呈现所谓“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随年龄增加可能与老年人大动脉壁的硬化、弹性减退有关。但还有几种不同情况:
(1)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升高超过160,以160~200为多见,舒张压低于95。如收缩压到200~300,则要考虑是否有严重的动脉硬化或者少数可能有大动脉炎引起的广泛血管病变存在。这类高血压病人中约三分之二肾素活性减低,钡‐阻滞剂治疗效可能不好。
(2)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低舒张压。因主动脉和大血管的弹性减退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所致。有明显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不宜应用钡‐阻滞剂。
(3)以收缩期血压升高为主的高血压。此型高血压病人舒张压亦有轻度升高,但收缩压则相应更高如200/105。其中有些病人舒张压升高是肾素引起血管收缩所致,故应用钡‐阻滞剂治疗可能有效。
(4)老人如果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时升高,往往是原发性高血压,常已有多年病史,在老年前即已患病。
(5)此外,老年人较多见的还有因进行性肾动脉硬化引起的肾动脉狭窄或闭塞而造成的肾性高血压。
2.注意事项
面对高血压,要从多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处理。
(1)生活注意
饮食宜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特别是限制钠盐摄入可使高血压有所减轻。
老年人高血压血压容易波动,季节、气候变化、情绪变化及体力负荷均可使血压增高,这些因素去除后血压又恢复正常,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大动脉硬化后弹性减退,不能适应心搏出量的微小增减,从而出现明显的血压波动。这些血压的骤变可为老年人心脏病发病的诱因。在冬季气候骤降,夏天高温日,南方的梅雨季节湿度较高时,都宜注意测定血压,保持室内的适宜气温。消除其他引起血压波动的因素,如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刺激,要有合理的生活安排,情绪波动可适当应用镇静药物。单纯收缩压增高的患者通过上述措施有可能使血压恢复正常。
由于老年人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下降,在突然起立时,不能发出足够冲动来维持血压,很易产生体位性低血压,这种情况在使用某些降压药治疗的过程中尤其易发生。
(2)关于自测血压
老人高血压常无自觉症状,高血压患者及血压正常者自备血压计测血压或去社区卫生服务站测血压,不仅可以做到对高血压早发现、早治疗,随时了解血压变动,为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提供疗效参考,亦能摸索出自己个人血压变动的规律,以及在各种情况下血压如何波动。自测血压的方法、频度、标准等有一定要求,作者建议读者宜去社区医师当面请教指导。
目前,普遍主张高血压患者在服药降压之前需连续测量血压一周,测血压的时间应安排在早上6~9点、下午6~9点之间各测量一次,不同时间、不同体位,左右臂测得的血压会有明显的差别,所以测血压应固定时间和体位,固定右臂,每次测压两遍,取平均值;或测一次,如需重测宜休息10分钟,因有人血压连续测量第一次与第二次会有相当差别。治疗后,血压已降到140/90毫米汞柱以下时,每周自测血压一次即可;特殊情况下,如现出明显的头痛、头晕、心慌等不适时,可临时测量血压,以发现不同情况下血压波动,找出病情规律,以便复诊时为医生提供调整治疗方案依据。当生活中出现影响血压波动的因素时,可以自测血压,但不宜自行增减药物,而在就诊时将血压的数值提供医师参考,自测血压也根据诊治医师的要求进行,并做好记录。
(3)关于药物治疗
治疗观察表明,降压治疗能有效地降低高血压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由于老年人使用降压药物容易出现副作用,故应尽量选用作用比较温和的药物,在达到降压效果后,以最小剂量维持之。据研究在已知的患病人群中,仅有35.6%的患者接受了正规药物治疗,且治疗者多数未很好严格控制血压,高血压的实际控制率仅为7.6%。
过去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不强调治疗,但近年来则认为收缩压过高亦宜适当治疗,以防止动脉硬化的快速进展,血压控制在160/90以下即可,不宜降得太低,以避免原有脑动脉硬化的病人因血压降得过低而加重脑缺血症状。使用何种药物,如何用法,应由诊治医师决定,不过作为读者也应知道一些降压的知识。老年人一般多有动脉硬化,在使用药物降压时,要防止由于血压下降,使重要的脏器血流减少,而发生意外,因为血压过分降低,心、脑、肾血流量就会减少。作者曾见一老人血压为200/100毫米汞柱,在使用强烈降压剂三天后,血压突然下降至140/80毫米汞柱,诱发了心肌梗塞。在有冠状动脉心脏病或脑动脉硬化者,需要降压时,降低的程度不应即刻超出原来血压的20%。例如,原来为200毫米汞柱,不宜立即降到160毫米汞柱以下。如有肾障碍,血中非蛋白氮(N.P.N.)在60毫克%以上,更应注意。
使用药物治疗,特别在高血压病后期,用强烈降压剂时,如血压下降,不应突然停药,应根据病情逐渐减少药量,稳定后停药须经医师指导,如果突然自行停药,可发生脑血管意外及肾功能衰竭,并可能产生耐药性,以后再使用该药时效果即不佳。
如果出现高血压危象,血压突然急剧升高,病人感觉全身衰弱,头痛加剧,眼前闪光,须送医院诊治,迅速降压。
老人的血压控制的标准如没有并发症可以在130/80毫米汞柱。80岁以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多有动脉硬化,极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可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左右。至于是否要持续用药,作者意见因人而异,有老人的高血压仅一时性升高,用药后正常,特别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许不需维持治疗,而有相当的老年高血压病人需要用维持量,这需要由诊治医生决定。
肾脏是高血压最常累及的靶器官之一,中国肾衰竭病人中10.4%~28.2%由高血压引起。高血压患者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是筛查早期肾脏损害的重要方法。一般来说,应该每半年查一次尿。有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异常的高血压患者发生肾损害的危险性以及心血管并发症显著高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正常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的正常值为20μg/分钟或30mg/24小时。有异常应找医师诊治处理。
(4)高血压前期的干预
高血压前期(Pre‐HT)指血压在120~139/80~89mmHg范围,属于血压正常高值,还不属于临床高血压的范围。根据体检高血压前期约占整个人群的1/5~1/4,根据流行病调查及人群的追踪观察,这种血压正常高值常发生在超重和肥胖、饮酒过量、高甘油三酯血症以及情绪激动时(生气、高兴、遭遇紧急事件)的人群中。长期观察这一血压偏高人群,其死亡率为血压理想人群的2倍。血压>115/75mmHg时,随血压水平升高,心血管危险也随之升高,如收缩压每升高20mmHg,心脑血管病发生率可能增加1倍。从这一结果来说,对于读者如有这一情况就须按照本书中篇的建议,做好自我保健,特别是坚持低盐、低脂、高钾饮食,如肥胖控制体重,适度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态平衡,现在还提出早期使用药物干预。在一批千名50~85岁无症状血压在130~139/80~89mmHg的人群进行降压药实验,表明药物治疗组比不用药对照组未来高血压发生率减少34.4%。另一个大样本40年长期观察用药物干预高血压前期人群的效果,结论是无论使用何种降压药,只要血压降10/5mmHg,即可减少1/4冠心病风险,1/3卒中风险,1/4心衰风险。
作者的观点是对于血压正常而偏高的朋友,并不急于使用降压药,而是每周观察一次,如果持续偏高,甚至在夏季亦如此,或者冬季及其他时间有超过正常范围,同时有血脂紊乱、糖尿病、冠心病者则可考虑用药。
(5)关于血压偏低
在老年人中,有少数人血压始终很低。例如作者对927名老人进行了血压调查,发现有14人收缩压低于100毫米汞柱,有16人舒张压低于60毫米汞柱。这种低血压者,经过观察在健康上并无妨碍。低血压除了可在糖尿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营养不良、急性传染病后、病灶感染及心脏收缩力量不足时发生外,如果在年轻时血压一直偏低,也没有以上的疾病,经数年连续观察那么这种低血压对健康影响不大。如果血压原来很高或正常,突然下降,就须去医院检查诊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