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阴阳,知“四气”“五味”
从祖国传统医学出发认识食物首先要辨别阴阳,即辨别食物属阴性还是属阳性。中医认识食物时从“象”出发,从食物的外形与味道,食物进入人体产生的寒、热、温、凉作用,向上、向外、向下、向内作用的方向,以及食物生长的地点、气候、季节的不同,判断食物的阴阳属性。
中国古代医学的前辈们对食物的最初认识,是从自身的五官和身体出发的。他们充分应用自身活体的感觉器官来认识食物,如用眼观察自然食物的外形和色泽,用舌品尝食物的味道,用鼻嗅食物的气味,甚至将最早发现的食物吞进肚中,体验原始食物对人体的反应。中医这一认识自然物的基本方法一直延续后世,无论是药物还是食物,首先要辨别其气味。
所谓气味,是自然物的“四气”、“五味”。“四气”也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其实还有平性食物,应该称温、凉、寒、热、平五种性质才正确。寒和凉的食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如在炎热的夏季可选用菊花茶,绿豆汤,西瓜汤,荷叶粥等,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热和温的食物具有温中祛寒的作用,此类食物包括高粱、南瓜、姜、葱、蒜、洋葱、韭菜以及狗肉、羊肉等等,这些食物能祛寒助阳,健脾和胃等等。除“四性”食物外,还有性质平和的“平性”食物,如豌豆、四季豆等。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食物的性味不同,对人体的作用有明显区别。一般说: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肝病忌辛味,肺病忌苦味,心肾病忌咸味,脾、胃病忌甘酸。
人的日常饮食由于季节、性别、年龄、工作特性、机体个别差异而不断变化。比如,如果您居住在热带气候区,那么在炎热夏季的时候,要尽可能选择偏于阴性食物;北方居民在寒冷的冬季则要选择偏于阳性食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