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蛙的搔扒反射试验
这个实验有点残忍,因为要牺牲一只青蛙的生命,具体实验过程是这样的。
把一只青蛙的脑部剪去,只损坏蛙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保留完整的脊髓,用蘸了低浓度硫酸的纸片涂抹青蛙的皮肤,蛙受到刺激后会用后肢去挠被涂抹的部位。还可以用锥子去刺青蛙的枕骨大孔,这样青蛙就会四腿一蹬僵直了。
如果刺激左侧皮肤,右侧有反应,那么可能是左侧的运动神经受损了或者传出途径受损;另外大脑是高级神经系统,能够反馈调节脊髓(低位神经系统)的活动,所以正常的蛙刺激左侧皮肤应该是左侧肌肉收缩;但如果是脊蛙(去掉大脑)会失去高级神经调节,那么刺激左侧则两侧肌肉都会收缩。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现象呢,因为在青蛙腿上的神经是受到脊髓的控制,所以即使没有了头部的神经,也能完成这个反射弧,然而如果脊髓受到破坏或感受器破坏,反射弧已不成型,那么就不会有反射了。
为什么说蛙类和生态环境的质量有密切关系?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我国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在《西江月行黄沙道中》所吟唱的,将一幅安宁的农村田园图画生动地展现在人的面前。说到这里,我们的第一直觉就会联想到青蛙,事实上,蛙类可是一个大家族。
金线蛙
蛙类是指青蛙(黑斑蛙)、蟾蜍(俗称癞蛤蟆)等没有尾巴的两栖动物,由于皮肤裸露,不能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因此它们一生离不开水或潮湿的环境,怕干旱和寒冷。所以大部分生活在热带和温带多雨地区,分布在寒带的种类极少。我国的蛙类有130种左右,它们几乎都是消灭森林和农田害虫的能手。而在农田里常见的蛙类有黑斑蛙、泽蛙、金线蛙、花背蟾蜍等。
由于蛙类是水陆两栖动物,它们一般被视为是环境卫生的准确的晴雨表或指示器。从前的都市郊区和乡村都有一片片宽阔的水塘,那里是蛙类生息的乐园。然而几乎是一夜之间却被都市的蔓延所吞噬,一些残存的青蛙成了真正的井底之蛙,它们虽然有幸生存下来却不幸失去了田野,失去了禾苗,失去了活动的天地和自由,甚至只有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敢怯生生地发出几声鸣叫,轻轻地,缓缓地,似乎怕惊扰了都市瑰丽的梦幻,又似在一声声地呼唤着远离它们的同伴。
研究发现,作为一种农用真菌抑制剂的化合物三苯基锡,其含量即使低于田间浓度,也可能导致几种青蛙发生畸变甚至死亡。一般而言,真菌抑制剂的浓度越高,对生物的毒害就越大。对于两栖类动物,化学品常会导致其发育滞缓,而发育滞缓又将导致其难于逃脱捕食者的攻击。这很可能是导致一些地区青蛙种群灭绝的原因。
青蛙
还有其他污染物要对更多地区两栖动物数量下降负责,酸雨则堪称罪魁祸首之一。对于更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两栖动物数量下降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也许是臭氧的减少。环境激素也可能要对全球两栖动物数量下降负责,滴滴涕之类杀虫剂分解的污染物,有可能严重破坏蛙类等两栖动物的生殖能力。
此外,地球上日渐严重的温室效应不仅使气候出现了奇怪的变化,也使变色的青蛙数量在逐渐增多,很多地方出现了各种橘黄色、白色,甚至粉红色的青蛙,这些都是极不应该出现的。而水源的严重污染,包括特殊的杀虫剂、重金属、氯化物等所导致的水源破坏,也会造成畸形的青蛙,如有的地区就曾出现过只有3条腿的青蛙,有的前两条腿缺失,有的后腿长了3条或4条。
目前,导致青蛙数量日益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对青蛙的肆意捕食,一只只活蹦乱跳的生命成了一些人口中的美味。这些人只顾贪图一时的口福,却不知正在充当破坏生态平衡的刽子手。这种行为既是可耻的,也是违反法律的。我们应该善待和保护农田的忠实守卫者,人类的朋友——青蛙。因为维护生态平衡,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最终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我国对捕杀青蛙的行为历来都是进行严厉的整治和打击,不给不法分子留有可供经营的空间。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捕杀、买卖青蛙。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实物和违法所得,而且对捕杀青蛙者要按每只2~10元罚款;对经营青蛙者按每只5~20元罚款;对购买青蛙者按1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