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生为何要防“过用”
摄生也就是养生,目的是强健体质,预防疾病,防止早衰而延年益寿。中医历来就重视身心保养,数千年前的经典医著《黄帝内经》说:“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所谓“过用”,就是指体内与体外诸因素超出一定常数,违反了事物固有的正常规律,机体疲于耐受而发病。
顺应四时。在正常情况下,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人与天相应,应随气候的不断更替而进行自我调节,使冷暖得宜,但不得“过用”。清代袁昌龄在《养生三要》中指出:“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就是这个道理。如若夏热过甚或冬应寒反热,夏应热反寒,均属反常,应采取必要措施加以防范。若自恃身体强健,不顾四季阴阳盛衰的特点,为所欲为,例如在冬秋之季,劳力纵欲过度,伤及肾中阳气,使机体阳衰阴盛,必然导致寒厥为患。
调摄情志。祖国医学对精神情志的调摄极为重视,有关论述也很多,如“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能为之”;《医说》讲:“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又有言:“春三月应使志生,夏三月应使忐毋怒,秋三月应使志安定,冬三月应使志若伏匿”;“智者之养生也,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柔刚,如是则避邪不至,而长生久视”。这些都是告诫人们必须要有纯正的思想,不要贪心奢求,患得患失,而且情志活动也应随着四时不同加以适当调节,不要“过用”,这样才能保持精力充沛,防病延年。
饮食有节。《养生三要》言:“脏腑肠胃,常令宽舒有余地,则真气得以流行而疾病少…食只吃八分。”而大饥大饱或饮食过寒过热,饮食偏嗜,如过食酸、苦、甘、辛、咸五味,都属“过用”而使人体发病或病情加重。还值得一提的是“过饮”问题,《养生至论》谈到:“养生者固宜节食,尤宜节饮,食伤人所易知,饮伤人都不觉。”不特茶、汤、浆、酒以及冰、泉、瓜、果之伤,服药过多,亦谓之伤饮。这些“过饮”的情况甚多,其见证“轻则腹满肠鸣,为呕为吐,重则腹急如鼓,为喘为呃。”因此,饮酒、喝茶、吃水果等都要适度且有所节制。
劳逸有度。《养生三要》强调:“养生以不伤为本”。这里的“伤”,即是“过用”,也即“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保生要录》言:“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度。故水流则清,滞则浊。养生之人,欲血脉常行,如水之流;坐不欲则倦,行不欲则劳,频行不已,然宜稍缓,即是小劳之术也。”要求人们既不要过劳,也不能过逸,又须增强体育锻炼,《内经》所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站伤骨,久行伤筋”,都是“过用”为患。
贴心小叮咛:
《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骨肉果菜,食养尽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