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衰老如何辩证分型
1.气虚。泛指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等。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现象。气虚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劳则气耗”),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所致。
常见气虚症有:
(1)一般气虚。全身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少气懒言,语言低微,自汗怕动,舌质淡,胖嫩,脉虚无力。
(2)肺气虚。呼吸短促、少气懒言、音低等症突出,并有咳嗽、咳痰等症。
(3)心气虚。气短、心悸怔忡、精神委顿等症突出,并有脉结代、或迟或数,但虚软无力、心神不宁等症。
(4)脾胃气虚。面色萎黄、精神疲惫、四肢倦怠、食欲减退等症突出,并多伴有脘腹胀闷、消化不良、大便溏薄及中气下陷脱肛、尿意频频等症。
(5)肾气虚。面色晦暗,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并有腰膝酸软、便清长、性机能减退、舌淡润、尺脉虚弱等症。
2.血虚。指体内阴血亏损的病理现象。可由失血过多,或久病阴血虚耗,或脾胃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血液等所致。由于气与血有密切关系,故血虚容易引起气虚,而气虚不能化生血液,又是形成血虚的一个因素。血虚主症为面色萎黄、眩晕、心悸、失眠、脉虚细等。
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营养的作用。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气血亏虚则可出现一系列的病证。主要可归纳为脏腑失于濡养、血不载气两方面引起的病证。
(1)脏腑失于濡养。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指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等。
(2)血不载气。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赖血以附,血载气以行。血虚,气无以附,遂因之而虚,故血虚常伴随气虚,病人不仅有血虚的症状,而且还有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气虚症状。
(3)阴虚。指精血或津液亏损的病理现象。因精血和津液都属阴,故称阴虚,多见于劳损久病或热病之后而致阴液内耗的患者。由于阴虚不能制火,火炽则灼伤阴液而更虚,两者常互相影响。
阴虚多因血虚,“阴虚生内热”,表现为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神烦气粗、尿黄便干等;体质虚衰、心悸气短、头晕眼花、精神状态差;月经不调、面色无华、黑色素沉着以及黄褐斑、蝴蝶斑滋生;更年期困扰;过早进入更年期;一般多见于女性表现各种机能亢进性疾病如肺结核、长期低烧等。
(4)阳虚。指阳气虚衰的病理现象。阳气有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如阳虚则机体功能减退,容易出现虚寒的症状。常见的有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阳虚主症为畏寒肢冷、面色苔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等。
阳虚体质宜吃性属温热的食物,宜吃具有温阳散寒作用的食品,宜温补忌清补,宜食能量较高而富有营养的食品。忌吃性寒生冷之物,忌吃各种冷饮,以及生冷瓜果。
阳虚有5大症状:
(1)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这是阳虚最主要的症状。阳气犹如自然界的太阳,阳气不足,则内环境就会处于一种“寒冷”状态。
(2)顽固不化。指的是大便中夹杂未消化食物。古人对此现象的产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食物的消化就好比要把生米煮成熟饭,胃就好比是煮饭的锅,而阳气就好比是煮饭用的火,没有“火”,米就无法煮成“饭”。所以当阳气不足时,则进入胃中的食物也就无法很好地“腐熟”(消化),而直接从肠道排出。
(3)精神不振。阳气不足,细胞的生命活动衰退,所以表现为委靡懒动。
(4)舌淡而胖,或有齿痕。体内水分的消耗与代谢,取决于阳气的蒸腾作用。如果阳气衰微,对水液蒸腾消耗不足,则多余水分蓄积体内,导致舌体胖大。舌体胖大,受牙齿挤压而出现齿痕。
(5)脉象沉细。阳气不足,不能鼓动脉管,所以脉象沉细无力。
贴心小叮咛:
治疗虚弱人、五大法:
(1)扶正:增强体质、提高防卫能力。
(2)补虚:气虚~益气;阳虚~补阳;血虚~养血;阴虚~滋阴。(3)祛风散寒:将体内的风、寒病邪清除出体外。
(4)防病:虚弱的人容易发生疾病,所以要重视防病。
(5)治病:已经发生了疾病,要重视及时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