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秋疖子如何防治

秋疖子如何防治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链球菌是秋疖子的祸根,一旦病菌侵入毛囊底部并向皮下组织蔓延,就会出现疖子。因此看来,对秋疖子不可掉以轻心,必须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夏秋之交,可用中药银花、连翘、玄参、麦冬、淡竹叶、栀子各10克,土茯苓15克,六一散一包,每日一剂,煎汤代茶饮,此法有解火毒,防止秋疖子的作用。预防秋疖子,要讲究卫生,勤洗澡,常更衣,保持皮肤清洁,家里要防暑降温,注意室内通风,使孩子不致因出汗过多而生疖子。

秋疖子如何防治

炎热难熬的酷暑已过,火毒渐退。尽管秋高气爽,但有些人,特别是孩子的头、面、手、足部,还常常会生出一些疖子。链球菌是秋疖子的祸根,一旦病菌侵入毛囊底部并向皮下组织蔓延,就会出现疖子。疖子若得不到抗菌治疗,身体抵抗力又弱,病菌就会进入血液,形成菌血症。严重时可在肺、肾及其他部位皮下组织发生转移性脓肿或感染性血管梗死,皮肤黏膜出血,肝、脾、肾肿大,乃至引起心内膜炎、急性骨髓炎、肾盂肾炎等。因此看来,对秋疖子不可掉以轻心,必须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夏秋之交,可用中药银花、连翘、玄参、麦冬、淡竹叶、栀子各10克,土茯苓15克,六一散一包,每日一剂,煎汤代茶饮,此法有解火毒,防止秋疖子的作用。

早期疖子可采用热敷,或外涂1%~2%碘酒及拔毒膏。切忌用针刺或手挤,因手挤疖肿细菌易随血流而扩散,使感染加重。面部淋巴管和静脉血管丰富,尤其是鼻根至双侧口角的三角区,挤压疖子可使细菌沿静脉扩散到颅内海绵窦,造成海绵窦栓塞和颅内脓肿而危及生命。

对病情严重、发烧的孩子,在服中药的同时,应注射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链球菌滋生蔓延而危及肺腑。同时,还应服用利尿通淋和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银花、金钱草、黄芪各20克,猪苓、泽泻当归、生地、白芍、木通各10克,麻绒、甘草各6克,石膏15克,煎汤服,每日一剂。

贴心小叮咛:

预防秋疖子,要讲究卫生,勤洗澡,常更衣,保持皮肤清洁,家里要防暑降温,注意室内通风,使孩子不致因出汗过多而生疖子。对于疖病患儿,一定要隔离治疗,用过的枕席要清洗晾干消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