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的五脏锻炼

孔子的五脏锻炼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孔子的一生中,基本上是以10岁为人生的一个阶段。从此可以看出,孔子的养生之道特别注意五脏调养。简单来说,中医的五脏包含了心肝脾肺肾器官,但心肝脾肺肾器官并不是中医五脏的全部。人们模拟它们的姿态进行运动,间接起到了锻炼关节肌肉、调养脏腑的作用,运用仿生的肢体运动使得全身气血流畅。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相辅相成,五禽戏中任何一戏的演练,既能主治一脏的疾患,又可兼顾其他各脏,互为调养。

孔子的五脏锻炼

论语》记载了孔子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73岁孔子去世。在孔子的一生中,基本上是以10岁为人生的一个阶段。孔子提出了人生“三戒”。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要戒斗,不要争强好胜,不要动不动就发怒,因为发怒容易伤肝,所以,壮年以后要注意养肝。从此可以看出,孔子的养生之道特别注意五脏调养。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中年五脏气血衰落就是从肝开始的。

《灵枢·天年》中,以10岁为一周期将人的一生划分为10个阶段。

10岁时,五脏(心肝脾胃肾)之气已经稳定了。血气、血脉都畅通了,气血也流动了,这流动之气主要活动在人体的下部,所以10岁的特征是喜欢“走”。这个“走”不是现代汉语当中的走,而是小跑的意思。这也说明了小孩子喜欢小跑的原因。

20岁时,是人生第二个阶段,血气开始强盛,肌肉开始长得结实了,这个阶段的人“好趋”。“趋”是快步走的意思,要比小跑要慢一些。从10岁到20岁的动作由小跑到快步走的转变过程,可以看出生理的变化,精气神的变化。

30岁时,“五脏大定”,五脏之气更加稳定,肌肉也更坚固了,血脉也盛满了,所以就“好步”。这个“步”就是行走,喜欢行走了,这又比“好趋”更慢了一些。

40岁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都已经更加强盛了。到了极点了,所以就开始衰落了。这时皮肤开始疏松,脸面的光泽开始减退,头发也开始斑白;虽然这个阶段走路的时候还比较平稳,还没到摇晃的地步,但已经是“好坐”了,不喜欢走动了。这表示人体开始衰老。

从小跑到快步走,然后到普通的行走,直至喜欢坐,这整个过程是一个慢慢衰老的过程。人生到40岁的时候,开始有了衰老的迹象,还是外在的衰老。而从50岁开始,人真正地衰老了,从五脏开始衰老了。

50岁时,五脏就开始衰落了,先是肝气开始衰落,肝液开始薄了;所谓“肝胆相照”,接着胆汁的分泌也就慢慢地减少;并且,眼睛跟肝脏是有关系的,肝开窍于目,因而,眼睛开始看不清楚。

60岁时,心开始衰落,心气不足了,心里开始经常担忧、悲伤,血气也开始松懈、外散,所以人就“好卧”了,因为血气不足所以就喜欢躺着。

70岁时,脾气开始虚弱,皮肤开始枯萎。

80岁时,肺气开始衰落,魄开始离散。因为肺是藏魄的,所以80岁的人就会经常说错话。

90岁时,肾气就衰竭了,四脏的经脉都空虚了。

到100岁时,心肝脾肺肾五脏气血全都虚弱了,这个时候看上去形体还在,但实际上神气已经离去。

以“10年”为生命的一个周期,是以五脏气血的盛衰来划分的。从动作上看,一开始10岁的时候是小跑。到后来是快走,然后是一般的走,接着喜欢坐,到最后喜欢睡了。

而50岁以后,进入衰落期,从五脏六腑功能衰落的顺序上看,是按肝、心、脾、肺、肾顺序衰落的。这个顺序刚好是五行相生的顺序。

中医讲“五脏六腑”,“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腑”是指空心的容器,即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心、肝、脾、肺、肾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又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六腑是水谷出入转输、受清泌浊的通路,属阳属表,它配合五脏而活动。

中医中,阴为实,阳为虚,阴为体,阳为用,因此,简单形象地理解,实心五脏为阴,空心六腑为阳。

中医的五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功能作用远远超过了西医的心脏、肝脏、肾脏解剖学中的各脏器的功能。简单来说,中医的五脏包含了心肝脾肺肾器官,但心肝脾肺肾器官并不是中医五脏的全部。

从中医角度来说,五脏是人体的核心,与六腑互为表里,并通过经脉的连络与皮毛筋骨、四肢百骸相联系。

心:主要功能是藏神,主血脉,负责血液的运行,所以凡是那种“六神无主”和血脉运行不利的情况都是心的基本病理变化,也就是有关神志思维活动的异常和血脉运行的障碍都要去心上找病因。

肝:主疏泄而又藏血,其性升发,所以肝的病变主要体现在疏泄失职、血失所藏和升发异常方面。此外,中医还说,肝藏魂,也就是肝与某些情志活动的调节也有关系,比如,人们常说的“大动肝火”,郁闷愤怒会得肝病,都是源于此理。

脾:主运化升清而统血,其运化功能包括运化饮食水谷及体内的水湿,所以人体一旦出现消化功能障碍,体内水液潴留,脏气下陷及各种出血,就说明脾有些不适了。脾有个特性,喜欢燥讨厌湿,所以湿邪最易伤脾,脾虚最易生湿。

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相当于水的源头,肺的功能是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来完成的,如果肺宣发肃降的功能出现了故障,就会引起通调作用受阻,所以,一些哮喘、小便不利等病症都要从肺找病根。

肾:藏精,主生殖,负责开阖,主水,主纳气,是“藏”的关键,一旦出现藏精不足,能量虚耗,或者封藏失职,开阖失度与不能纳气等问题,人体就会生病了。

五脏调养法——五禽戏

神医华佗为东汉末年非常著名的医学家,他创造了五脏调养法,即五禽戏。

《三国志·华佗传》中记载,华佗曾对其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乐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臂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巧,腹中欲食。”吴普施行这种方法锻炼,活到九十多岁时,听力和视力都很好,牙齿也完整牢固。

华佗所说的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的身体应该得到运动,但不应当过度。运动后饮食的营养才能充分消化,血脉才能流通顺畅,人也就不会生病了,这正如转动着的门轴不会腐朽的道理是一样的。因此,古时修仙养道的人常做气功、导引之类的锻炼。我有一种锻炼方法,叫做“五禽戏”,一叫虎戏,二叫鹿戏,三叫熊戏,四叫猿戏,五叫鸟戏,既可以用来防治疾病,同时也可使腿脚轻巧利索,可以将其当作“气功”来锻炼。身体不舒适时,就起来做上一戏,汗流浃背浸湿衣服后,接着在上面搽上爽身粉,身体便觉得轻松便捷,也就有食欲了。

的确,正如华佗所说,古人时常模仿熊攀挂树枝和鸱鹰转颈顾盼,舒腰展体,活动关节,以求得延年益寿。

而华佗这套“五禽戏”正是根据古代导引、吐纳、熊经、鸟伸之术,结合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特点,结合人体脏腑、经络和气血的功能,创编的一套对应五脏的医疗保健体操。

虎、鹿、熊、猿、鸟这五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活动的方式也各有特点,或雄劲豪迈,或轻捷敏捷,或沉稳厚重,或变幻无故,或独立高飞。人们模拟它们的姿态进行运动,间接起到了锻炼关节肌肉、调养脏腑的作用,运用仿生的肢体运动使得全身气血流畅。

五禽戏中,华佗把肢体的运动和呼吸吐纳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通过气功导引使体内逆乱的气血恢复正常状态,以促进人体健康。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相辅相成,五禽戏中任何一戏的演练,既能主治一脏的疾患,又可兼顾其他各脏,互为调养。

五禽对应五脏,对应五行,适应四季变化。虎戏主肝,能疏肝理气,舒筋活络,春季尤其应该多练;猿戏主心,能养心补脑,开窍益智,对应炎炎夏日;鸟戏主肺,能补肺宽胸,调畅气机,秋季习练能够开肺气;鹿戏主肾,能益气补肾,壮腰健胃,冬季学鹿有利于养藏;熊戏主脾,能调理脾胃,充实两肢,季节交替之时训练有利于适应寒暑变化。

从传统五禽戏中可以获得一个科学而简便的锻炼理念,即调摄呼吸,在改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的同时,常常模拟动物的动作,如虎之威猛、熊之沉稳、鹿之温驯、猿之轻灵,鸟之轻翔伸展,皆当刻意模仿,向大自然的生灵学习保养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