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个基点”行得通吗

“两个基点”行得通吗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洪教授提出“一个中心”即以健康为中心,此话乍一听,似乎有道理,细想想就会觉得很滑稽。洪教授在提出以健康为中心的同时还提出“以预防为主,花一块钱就可以预防疾病。”下面再说“两个基点”。一读“基点”这个词,我就觉得语感上有问题,查《汉语大辞典》果得证实。当今法律案例中也有不少因小事糊涂酿成财产和人身的重大损失,甚至严重影响健康或丧命的事情。可见他说是“难得糊涂”,而对民间疾苦的小事是决不糊涂的。

(一) “一个中心”、“两个基点”行得通吗

洪教授提出“一个中心”即以健康为中心,此话乍一听,似乎有道理,细想想就会觉得很滑稽。人活着为了什么?人区别于动物的是什么,在这方面很多哲人已经有了明确的回答,在这里我不想多讲大道理。我认为国不同,人职业不同各有不同中心,当前我们的国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国家各级政府领导人应以围绕经济建设做好领导工作为中心。当兵的应以保家卫国为中心,学生应以学业为中心,各行各业也应以做好本职工作为中心。试想一下,我们国家和国家政府各级领导人整天想着、干着都是为自己健康,当兵的训练、站岗、值勤也念念不忘自身健康,各行各业天天上班看着健康书、听健康讲座、讲健康话题,学生天天念念有词背健康格言、上健康课……这社会还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吗?国家还成为一个国家吗?所以我认为准确的表述是各行各业应以干好本职工作或学习为中心,同时勿忘健康。洪教授在提出以健康为中心的同时还提出“以预防为主,花一块钱就可以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上工(洪改为上医)治未病”这都是前人的格言,这是对的。问题是如何去防?洪教授提出防心血管病就是要人提前吃药,我认为这有点太绝对,太狭隘;防是多方面的,严格地讲,防病从出生即应开始,从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七情六欲多方面着手,哪能单靠吃药呢?就是防心血管病也是这样。作为医生,我知道好多因卒中(中风)、心肌梗死导致死亡的人,可以说是从未离过药。现在已经有学者提出,服药可能会一时缓解心血管的症状,但并不能减少心脑血管病严重病状的发生。洪教授应知道病人住院可以说是药不离口,针不离身了吧,然而有好多病人就是在用药的同时发生严重情况而死亡。因而千万不能误导病人服了防病药就可万事大吉。更何况药本身多有毒副作用,有的药理还一时认识不透。如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一直普遍用于高血压、冠心病的“硝苯地平”(心痛定),多种书刊一直认为其安全、可靠。随着实践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开展,最近才证实该药弊害很多,如极易诱发心肌梗死,或引起心源性休克、加重低血压而致死,或使心肌梗死范围扩大、心绞痛加重,诱发加重糖尿病,易导致肝功能损害和阳痿等。这些都是用了该药40多年后才发现的,从而被“声讨”,直至被慎用或废用。因此很难说哪种药绝对安全。即使一般认为较安全的非处方药也有其弊。如2007年10月9日《新闻晚报》转载的“12种生活品含铅物危险”一文中,其中所列举一种危险的生活品即非处方药物。此外,目前药源性疾病在疾病中已占很大比例,洪教授说的一天两片,我们不知道他指的是什么药。我觉得有些病就是被长期服药“治死”、“整死”的,这已引起国内外不少学者的重视。据说清代大儒曾国藩有一条重要的养生之道就是“不药”,即不服药(有病当然除外)此可作我们借鉴。鉴于此,我们还能信奉服药预防为预防的最佳方案吗?我认为预防随时随地都可进行。且不同的病有不同的防法。如防结核病,应在预防接种的同时,还应避免和结核病人接触,作为国家还应建有专门医院,集中收治有传染病的结核病人;防病毒性肝炎则应注意血源、注射器等的交叉传播和饮食卫生;防癌症则应治理环境,科学合理生活,甚至要改变基因;防感冒则应注意适寒温,慎起居,戴口罩,避免接触病人。

还可以举出一些例子,一句话可以说适当开窗可防病,合理晒晒太阳也可防病,心情愉快可防病,有气发泄一通也可防病。预防有时要花钱,有时不需花钱,有时还能生钱(带来效益),有时要花大钱(如改造环境等),不一而足,怎能说预防仅靠花小钱去吃药呢。

下面再说“两个基点”。一读“基点”这个词,我就觉得语感上有问题,查《汉语大辞典》果得证实。基点有两种解释:其一解为“中心,重点”,显然不对,因为洪教授前已提出一个中心,怎么会又来两个中心?其二解为“起点”,即常用作计算某一段距离,或干某事的起点。用在此处就更为不妥。我揣摸洪教授的意思可能是指基本点,然而又怕用此词,太仿效政治口号,故而导致词不达意。话说回来,就是基本点也有值得商讨的地方。

先说洪教授要人“糊涂一点,不要整天计较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句话。我认为若要人不要斤斤计较个人小利,这句话倒是对的,因为一个人若整天计较蝇头小利,境界就显得太低。问题是洪昭光要人们不计较小事,这就有值得商讨的地方。小事和大事是比较而然的。好多大事都必须从小事做起,小事不能全不注意、计较,因为有时小事也会酿成大事。国事如此,家事如此,健康也是如此。比如身体有小不适,你糊涂,说不定就是癌症前兆、中风前兆。你糊涂你自己倒霉。《今古奇观》就有一文钱小隙造奇冤的故事,生活中也常有因乱扔烟蒂的小事而引发火灾。当今法律案例中也有不少因小事糊涂酿成财产和人身的重大损失,甚至严重影响健康或丧命的事情。国家领导人每天抓的都是大事,但不少高级领导对群众一封来信,一个电话均细察明究,决不糊涂,抓小事于苗头,把工作做得细致入微,从而取得群众爱戴。洪教授书中还引北宋宰相吕端为例,说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说句笑话,也许正因为他对自身健康反应出的小事糊涂,可能会把心绞痛当成是受凉、腹痛之类小事而忽视,才致宰相刚做3年,就因为久病被罢官,死时也才65岁。郑板桥曾书“难得糊涂”横幅,那是他对腐败的封建社会看得太透、太清醒,感到太难受而言。在潍县县令任上曾写有一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且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可见他说是“难得糊涂”,而对民间疾苦的小事是决不糊涂的。

至于洪教授提到要潇洒一点,我看法与上述大体相同,即关乎个人利益得失的事要潇洒、要放得下,况且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而不当潇洒时就得认真,就得较劲。如你本职工作不干,整天潇洒地去玩,不行,有病不认真地对待而去潇洒也不行,所以绝不能乱潇洒,这样对身体、对健康才会有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