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体育运动利弊密切相关的问题

与体育运动利弊密切相关的问题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七”,即要人运动时心率加年龄约等于170。总之,让男女老少,不论年龄、不论季节、不论身体状况去统一执行洪教授运动的“三、五、七”定理,我看是十分机械、教条、有害的。5.运动与身体状况 身体状况包括人的饥饱、劳逸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这与运动也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状况与运动的关系就更为密切。动了病原微生物易于播散,病情往往加重,甚至导致严重后果。

(二) 与体育运动利弊密切相关的问题

1.运动的度 运动必须讲究度,度即适度,太过不及都不合度,都有害。度怎么定,严格讲应该人人不同。比如有甲、乙两个人,同样体重、同样年龄的男性,同一条路去爬一样高的山。甲爬了一天下来觉得很轻松或仅觉轻微的累,乙可能会觉得疲惫之极,这类现象生活中比比皆是。正因为如此,运动的度对不同的人不好作距离、频次、高度、时间等量的统一规定。强行定量,本身即不科学。比如洪昭光教授要人们做到的步行“三、五、七”就有明显的不合理之处,“三”是指每天花30分钟走3千米。这样的运动量和速度,对于一个年轻力壮的青年人或运动员或体格强悍从事体力劳动的壮年人,可能仅是“毛毛雨”,运动量大为不足;而对于一个大病初愈者,或体质娇弱,从没吃过苦者,或老弱者,或有心肌缺血、冠心病者,则可能显得运动量太大,甚至有的人把此运动量减去一半或减2/3均吃不消。不仅吃不消,对那些严重心肌缺血、缺氧者,可能还会导致心肌梗死,把命都走掉了。正因为人群中有不少人不知道运动要适度,错误理解了“生命在于运动”,才会导致不少美国人、中国人在早锻炼运动中突然中风或突然心肌梗死而丧命。其机制很简单,这种人即使不动,大脑或心肺也已缺血、缺氧。动时血分配于肢体必多,内脏反少,动又增加心肌的耗氧量,出现严重后果也就顺理成章了。至于“五”、“七”的规定,同理也欠科学。所谓“七”,即要人运动时心率加年龄约等于170。我想,洪教授这样规定大概是旨在强调有氧运动,或谓这样规定是在顾及不同年龄的运动差异,殊不知所谓有氧运动,往往也会使人缺氧。如有“有氧代谢运动之父”之称的库珀先生,就特别痛心地讲起他的一位“有氧代谢”的崇拜者在一次晨练长跑时倒地猝亡死之事,可见有氧运动照样有度的问题。且心跳加年龄运动时达到170,就一定合理吗?我看也要依心脏原来的基本状况及全身其他情况综合来定,才合理。如有的人心跳快,有的人心跳慢。有心脏传导阻滞者或“病窦”者就更慢,甚至1分钟仅40余次,这种人如已70岁,恐怕让他运动到死,心脏也达不到100跳。洪教授是心血管病专家,对这方面业务当十分精通。总之,让男女老少,不论年龄、不论季节、不论身体状况去统一执行洪教授运动的“三、五、七”定理,我看是十分机械、教条、有害的。

2.运动的项目 运动的目的是在于强身健体,因而运动项目选择也应因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场地等多方面因素而定,不能仅凭兴趣,也不能由他人代定。洪教授在运动项目上代万众统一定了步行和太极拳两种。步行是否真有益身体,本书其他章节已有述及。现在退一步,即使步行好处真如洪教授说的那么神,我仍有怀疑,因为事实已证明这种洪氏“定理”行不通。我就知道上海有一位非常知名的画家因身体差,天天按照“健康圣经”教谕去步行,结果越走越糟,现在已经因半月板劳损而致关节肿胀,疼痛难忍,再也走不了啦。令他哀叹的是,现在不仅不能走,更不能立,每天在家只好坐在他弟弟为他定制的轨道车上画画。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后果?轻信“专家”,违背规律当然是主要原因,运动项目选择不对或“三、五、七”运动量对他偏大也是重要原因。因而我认为运动项目选择一定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如对于有下肢关节病者,特别是髋、膝、踝关节及肌腱劳损,挫拉伤或骨关节退化者,均应慎重选跑、走、跳等运动。劳动人民中不少人因长期肌肉、血管、体力负重损伤等原因导致下肢静脉曲张,出现血管暴起怒张,青紫肿胀者则更不宜步行。还有如动则心慌气促、大汗淋漓、头晕欲倒等许多内科疾病患者也多不宜做步行运动,当然还可举出很多。其次,太极拳运动虽好,但对于小青年有的也可能嫌其太缓慢,量不够。此外,项目的选择制订也不能拘于现有的运动种类,如病重卧床者自己扩扩胸、揉揉腰肢、搓搓手,在空气清新的地方练练深呼吸,做做气功甚至玩玩健身球、下下五子棋也是运动。总之应量体而行,力所能及,适意而不拘执才对。

3.运动与年龄 年龄不同,人的生理状况也随之不同,运动的量、项目等也同样要随之不同。老年人肌腱韧性差,骨密度下降,关节多劳损退化,心脑血管由于血管硬化而供血不佳,因而不仅体力上不宜大幅度运动。如除足球篮球、短跑、长跑、拳击等运动外,就是步行等中等量运动,也不能拘执于洪氏“三、五、七”定理。年龄大或身体素弱者,有的则完全不宜运动而应静养,需知在不少百岁长寿老人中,就有不少终身不运动或少运动者,他们完全是得益于中国传统的虚静养生。

4.运动与体质 木材有材质,如桐木松而轻,红木密而重,杉木脆而易折,柳木韧而能弯。人的身体按中医的说法也有不同的体质,《黄帝内经》即把人的体质分为“阴阳二十五人”。在这25人中,有的人伟而壮,有的人瘦而弱,有的人素体偏冷,有的人素体偏热。如同样健康的人,同样是冬天,有的人衣着很薄照样不冷,有的人尽管衣着很厚仍时时哆嗦。人体之异举不胜举。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静则生阴”,身上觉冷了,动一阵子,身上就热起来了,身上烦热了,让心和身体静下来,热也就会自动减少了。因而是动好还是静好,宜多动还是宜多静,应根据体质的不同而不同。这是一门学问,有兴趣者可参阅有关书籍。

5.运动与身体状况 身体状况包括人的饥饱、劳逸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这与运动也有密切的关系。营养不良者、身体瘦弱者,体内能量积蓄就少,再运动能量就会更“透支”,因而宜少动为宜。营养丰富者,动不仅易于促进消化,且有利于体内的脂肪分解和消耗,故应适当多动。因各种原因饭没吃饱,体内缺少能量支撑就不宜再动,动易出现低血糖症状。如本来你天天坚持运动,这段时间工作忙很劳累,或因为“开夜车”睡眠不足,就不宜运动,而应睡眠或静养休息。具体怎么做,当然可列举得很细,然实际操作可据理类推。

健康状况与运动的关系就更为密切。凡医生皆知道有很多病是不宜运动,只宜卧床静养,如严重的肝病、结核病等。动了病原微生物易于播散,病情往往加重,甚至导致严重后果。记得有一报纸上曾介绍一则感人的事:一位少妇为救她的丈夫,把自己的部分肝脏移植给了丈夫,结果丈夫死了。而令她一直不明白的是,丈夫术后一直坚持运动,为什么还会死?看到这莫名难解近乎哭诉的文字,我的心为之震撼了。我发觉我们很多善良人的医学知识是多么贫乏啊!对“生命在于运动”的误解陷得是多么深啊!她不明白运动可能是致死的一大原因。我在临床上也同样看到不少患了癌症的病人,放疗、化疗刚过,头发落尽,面色苍白,身体极度虚弱,就投入到轰轰烈烈、起早摸黑、几乎无休止的运动之中了。想想真是罪过,好多极度衰弱而奄奄一息的生命就在这样不息地运动和失当的治疗中不明不白地走上不归之路。目前冠心病、心律失常、低血糖、低血压、高血压、脑供血不足、肺源性心脏病、肝病、肾病、糖尿病等许多疾病因运动而导致死亡的国内外报道已经很多,我认为这不仅应引起运动者的警觉,更应引起一味推行生命在于(体育)运动的“专家”们警醒和深思。

6.运动与职业 运动与职业似乎沾不上边,其实关系也是很密切的。

体育运动的本质在于肌肉运动,而劳动人民天天劳动的本身即是在做肌肉运动,因而这类人歇下来时就宜少运动,或不动而静养。如一个整天拉平板车的工人,难得歇下时,不好好静养休息,仍天天一大早就去练长跑,我断言他肯定是医盲。体力劳动者的体育运动频度和量同样也不可按洪教授的说法定为3000米。如某段时间农活不重,或工厂上班不累,可选择运动量稍大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总之,忙时则少动,如下棋、打牌等;大忙则静养不动。对于知识分子或干部、私企老板等的运动也同样要依情况而定。平时脑力劳动多者,脑要静,体要适当动,反之相反。整天以接待宴请为务者,或整天营养丰厚者,除应饮食节制外,也应适当多运动。学生不能追求学业只埋头学习,也应积极参与各种与身体适应的体育活动。军人的训练本身即是体育运动,是否训练外再增加运动量和项目,就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7.运动与季节、气候 不同季节运动项目和量均应不同。中医认为人的生理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变化,如同植物春天发芽生长、生机勃勃,夏天繁茂,秋天落叶停止生长,冬天向根部贮藏营养的道理一样。中医在《黄帝内经》中较详细地设定了不同季节不同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并规定冬天运动不宜太早,一定要等太阳出来,即“必待日光”,意在保护人身的精气,使人身的阳气不外泄。这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而现实生活常与此相反,冬天早晨我常见到有些人天还没亮,即穿很单薄的衣服在刺骨寒风中练长跑,这种精神虽可嘉,但从医学角度看却对人无益有害。同样,酷暑季节,人本身易出汗,就不宜做大运动量的运动。烈日高温下,有的人不动亦易中暑,动就更易,这类人此时就应静养,不能玩命。气候与运动关系也较大。人体如同小气象台,同样是夏天,潮湿、气压低时人多不舒服,甚至有的人会肢体疼痛,俗称“犯阴天”,此时冠心病等也容易发作。同样是春天,有的人就易得花粉病,发哮喘。同样是冬天,寒流来时,飞雪漫天,大地冰封,与平时气温相差很大,在这样的恶劣气候下,就应少动或不动,尤其是素体不健而有疾者,就更不能遵守洪教授的步行“三、五、七”了。

8.运动与地域 中国地理不仅经纬度跨度很大,且地势、地貌也有别。南方偏热,四季如春。北方偏冷,全年冬季偏长。高原缺氧,沿海潮湿,大漠干燥。西北风沙,东南多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生理状况均不同,运动要求当然不同。再者,换了原来生活的地域,人的生理也会有相应的反应。如平原地带的人到了西藏,由于高原反应,不动也感到缺氧,气喘、头痛难支,动就更难受。高原人到平原也有反应。沿海人到西北,往往受不了那里的风沙。北方人到南方往往也不适应温暖和潮湿。运动项目和时间都应作相应的变化调整。拘执于“三、五、七”的定数,肯定行不通。

9.运动与人种 手机上曾有一条有关体育的东方自嘲式短信,大意是:韩国的足球迷问上帝,韩国何时才能得足球世界杯冠军?上帝说,你这一辈子是看不到了。此人哭了。后来日本人也拿同样问题问上帝,日本何时才能得足球世界杯冠军,上帝说:不仅你这辈子看不到,你的下下辈子也看不到。日本人哭了。接着中国人也以同样的问题问上帝,这时上帝哭了。上帝说,连我也看不到中国人得足球冠军了。这当然是笑话,然而却引发了我的思考。我认为体育竞技比赛,看似公平竞争,实际上不公平,不公平在于忽视了人种的问题。西方人普遍体型比黄种人高大,食谱以乳酪肉类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为主,因而其肌肉体积、力度、韧性均非吃五谷为主的黄种人所能比,这就如同马有热血、冷血、温血3种种系一样。热血种型的马头稍高,体型长,特能跑,特适宜于作赛马;而冷血种型马,由于体型壮实且大,最适宜挽车耕作。同理,因西方人种高大、肌肉发达等原因,故球类、跳、跑类大型体育比赛往往揽冠较多;东方人体型轻盈、灵活,则小球、体操、跳水等比赛往往夺魁。正因此理,所以体育运动、锻炼,中国人均不能以西方的崇尚而亦步亦趋,不宜盲目不顾自身“种系”与西方人、黑人攀比运动量,或以西方人的标准套用于中国人,这样不仅行不通,也会适得其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