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洪氏心态是什么

洪氏心态是什么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洪昭光教授在他的不同版本著作中多次谈到心态。心态就是心理状态。心态既然如此重要,洪昭光教授是让人如何把握心态的呢?书中指出让人要心态平稳协调,又称心理平衡。因为这种心理平衡其实质是两个儿子或两个女儿的经营状况并未改变,只是一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一种低智商的自我满足。洪昭光这里所讲,不正与此笑话相符吗?那真是“国将不国”了。

(一) 洪氏心态是什么

洪昭光教授在他的不同版本著作中多次谈到心态。什么是心态呢?心态就是心理状态。心态的确很重要,可以说,心态的正确与否,既决定了你事业的成败,也决定了你爱情是否成功,同样也决定了你家庭是否幸福,还决定了你身体是否健康,可以说心态决定了人的一切。把握了正确的心态,也就把握了正确的人生。美国成功学学者拿破仑·希尔曾就心态的重要性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他这里说的很小的差异,就是指心态。

心态既然如此重要,洪昭光教授是让人如何把握心态的呢?书中指出让人要心态平稳协调,又称心理平衡。如何做到心态平稳协调?洪教授是以例子来说话的:“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中有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女儿卖布鞋,一个女儿卖雨伞。老太太下雨天为卖布鞋的女儿发愁,到天好了又为卖雨伞的女儿着急,所以整天处在着急、紧张和抑郁之中。后来人家劝他,天晴了布鞋好卖,天阴了雨伞好卖,使她心里终得平衡。”其实这个故事的原版是:一个老太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染布的,染布要晾晒,所以晴天生意好,一个是卖伞的,雨天用伞,所以雨天生意好。洪教授作了修改,虽从理上有些牵强,但大意一样,都是通过利弊两方具备来让人心理平衡。作为民间传说,这种例子当然无可厚非,然而作为引导心理平衡的科普书,这例子就显得有些浅薄、消极、滑稽,值得商讨。因为这种心理平衡其实质是两个儿子或两个女儿的经营状况并未改变,只是一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一种低智商的自我满足。记得我国成语故事中有一条成语叫“朝三暮四”,说的是狙公养了一群猴子,早上给猴子喂3个橡实,晚上4个,猴子不高兴,后来狙公改为早上4个,晚上3个,猴子听后就高兴了。洪昭光这里所讲,不正与此笑话相符吗?戏问洪教授,你就能保证一年晴雨平均?万一像今年四川的数月大旱,1991年大雨连月发洪涝,你能保证老太太心中就不忧虑?因而这种心理平衡,只是一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平衡,其实质并未平衡。

洪教授举的另两个例子是《老教授的痛苦》和《车夫多幸福》的故事。前一个故事中说的是:有个名大学的老教授,生活最痛苦,苦的是他的“两个孩子是博士、博士后,都在美国。老教授有一天下楼梯,滑了一下,股骨颈骨折了,治疗后愈合不好。老太太身体不好,不能帮老头翻身。雇个小保姆,又做不好。时间长了,老教授长出褥疮,又前列腺肥大,尿出不来,插导尿管。一个个亲人都在美国,这里孤苦伶仃,冷雨敲窗,青灯对壁,一个老太太,还有谁,想说话的人都没有。孩子在美国好倒是好,博士后回不来,只能到圣诞节寄张卡片给你,祝你圣诞快乐,管什么事啊,非常苦,精神状态不好”。后一个故事说的是与老教授相反“谁最幸福、最高兴啊?结果是板爷最高兴(板爷是指北京蹬平板车、蹬三轮车的)。”“板爷怎么最幸福呢?板爷虽然住在平房,早上一起来,两手提着两鸟笼,上公园遛弯去了,一边唱着京剧,一边遛弯聊天,下下棋挺好。回来一碗豆浆、两根油条,挺好,高高兴兴的。板爷的孩子没有什么博士,儿子初中毕业,在马路对面修自行车,就在附近;闺女呢?胡同口对面卖酱油呢,所以他们经常会来看他,有点头痛脑热,一家人都来看他,买点水果点心,一家天伦之乐,儿孙绕膝,有说有笑……”

现在姑且不论洪教授讲这两则故事的本意何在,仅从其客观效果我看只会是消极的。照洪教授故事的逻辑就是不能让孩子读书,更不能让子女离家,否则就是老年“孤苦伶仃,冷雨敲窗,青灯对壁”。相反,要幸福快乐就应人人去争做板爷,让子女少读书,做点小生意,围在父母身边。试想,洪昭光教授这样引导大众能行吗?这里,我并非强调职业有贵贱,只是这样一提倡我怕是遛弯的人不仅拥满公园、树林,而且会挤满大街小巷,板车、鸟笼也定跟着水涨船高,价格翻番。同时,兵也会无人当,学也将无人上,国也定无人出了。这样,国家还叫国家吗?那真是“国将不国”了。洪教授提倡的平衡,我看只是一种鼠目寸光式的平衡,不求奋进式的平衡,只顾自己,不顾国家、不顾他人的自私自利式的平衡,也就是旧时少数小农意识极强的人提出的“老婆孩子热炕头”式的平衡。况且儿女不在身边就一定都不幸福,我看也未必。也许有的人境界高,想到自己子女出国学到更大的本事,能更好地报效国家,或想到子女坚守着国家重要的岗位,他们的心里就会感到安慰、幸福和自豪,自己再苦也心甘。当然或许也有的父母会想到子女在外创业,会使家庭变得富足兴旺,自己老来活得会更舒适,苦是暂时的,幸福是长远的。事实上也确有一些子女在外求学奋斗、创业,使父母生活得以改善,活得更幸福的,我们怎么能说子女少读书、不离家,父母就一定快乐、幸福呢?这种提法恰与建设高度精神文明和高度物质文明的文明社会的目标相背,我看是对大众心态的一种误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