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家养生思想

儒家养生思想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和”,就是“和谐”,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个人自身的和谐。提出“仁政”,“性善论”是其哲学和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孟子提出“爱生而不苟生”的养生观,把仁义看得高于生命。儒家重视道德修养,并置于养生的首要与中心位置。儒家养生的基本特征是:“养其身以有为。”认为养生的基本途径是:修心养性。所谓“正心”,即重视精神调养,消除情志的异常状态,时时专一其神。

2.儒家养生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人,享年73岁(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被尊称为至圣。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一生为人师表、精神豁达、知足不贪、食居慎节、志趣广泛,并熟读《易经》。

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和”,就是“和谐”,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个人自身的和谐。孔子著的《论语》的精髓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于人的内心,天、地、人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正如人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提出“德政”,把“仁和爱人”作为政治和道德的基础。人活着为了什么?应以“仁义为己仁”,要“铁肩担道义”。仁,是指人与人之间同情、友爱的情感。所以,“仁”是作为人最起码的要求。两条重要原则是:“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例行”——“言必行,行必果”。孔子提倡:调节行动、道人交善、交好朋友。孔子主张人应“克己复礼”。并主张:少年戒色、壮年戒斗、老年戒得。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人(今山东邹县)。据传享年84岁(约公元前387—公元前304年)。被尊称为“亚圣”。跟着子思(孔子的孙子)的弟子学习,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编著有《孟子》一书。提出“仁政”,“性善论”是其哲学和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主张:“民为贵”、“君为轻”。孟子提出“爱生而不苟生”的养生观,把仁义看得高于生命。

儒家重视道德修养,并置于养生的首要与中心位置。最根本的道德修养是孝悌,是做人的出发点。孝:孝顺,悌:敬爱。“君子必须孝悌”。儒家养生的基本特征是:“养其身以有为。”

(1)生命观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以死后的彼岸世界为归宿,而以治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目标,重视现实的生命及其作用的发挥。认为养生的根本出发点是:以准备在现实社会中有所作为,生命只有从奋进中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推奉《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的卦辞),意即:天地的运行转动永远是健在的前进,人应效法宇宙,不断进步,勇往直前,生机蓬勃。同时主张:“舍生而取义”,“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吝也”。意即:为了正义、道义,而舍弃生命;为了民族的利益而为国捐躯,君子不吝。

(2)修身观

孔子曰:“德润身”,“仁者寿”。强调“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具有“恭、宽、信、敏、慧”五种品质。孔子曰:“君子三达德,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主张突出个人养德的主动性,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境界,这是人们得以长寿的基本要素。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认为养生的基本途径是:修心养性。“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所谓“正心”,即重视精神调养,消除情志的异常状态,时时专一其神。

(3)饮居观

重视调摄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孔子曰:“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居处不理,饮食不节,劳过者,病共杀之,……”。荀子曰:“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以行血养气,以治气养生;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使之病;养略而罕动时,则天不能使之全。”说明由于不顺乎自然,饮食起居调摄失节,会导致疾病而夭亡。

(4)价值观

重视生命的社会价值。孔子曰:“养其生以有为”。人生应实现其“经世济民”的政治抱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