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选对医生

·如何选对医生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病自然要去医院找医生看病,可一提到去医院,很多病人和家属都感到头痛。这样的医生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负责,多替病人着想,急病人之所急。所以选择医生时,服务态度应放在其次。所以,提醒病人和家属,在选择医生时,没必要过于在意医生是否具有出国留学的经历。所以在选择医生时不能简单地、片面地认为看病一定得找老医生。医生在给病人排除其他疾病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寻找患病的根源。

·如何选对医生

生病自然要去医院找医生看病,可一提到去医院,很多病人和家属都感到头痛。因为医院里总是人满为患,很多病人为了能去大医院找名专家看病,常常是天不亮就到医院排队挂号,或者托关系联系医生,实在迫不得已就只能花高价去黄牛党那里买号了。

病人和家属这样千辛万苦盼来的专家真的有想象的那样好吗?我看未必。有些时候人们等了大半天才看到专家,专家简单地问几个问题,就要求病人作检查或者去拿药,几句话就把病人打发了,病人常常感到非常不值得。

其实,看病大可不必这么费神,人们之所以喜欢去大医院、找名医看病,就觉得这样心里才踏实,所以就出现了不管病大病小,只要是专家就好。人人都这么想,找专家的人就多了,可专家的精力是有限的,哪有那么多的耐心或是时间一一给每位病人作答呀。看来,选择医生也是一门学问,需要一定的技巧。

看医术与医德

这是选择医生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作为一个好医生,这两项缺一不可。这样的医生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负责,多替病人着想,急病人之所急。

当然病人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对医生的医疗水平和医德做出准确的判断,可以通过观察医生的言谈举止,或是从其他的病人口中了解一些,初步判断所选医生的工作是否严肃认真、细心负责。通过多次反复接触、比较,最终选出比较理想的医生。

医生服务态度要好

医生每天都要接触病人,也许是工作原因,有的医生脾气不是很好,常常摆着一副冷脸孔,对病人提出的问题,也不愿意多做解释,即使解释,态度也比较生硬,让病人和家属感到非常不舒服。

要知道,人生了病,本来就不舒服,心情也很糟糕,再遇到这样一位主治医生,情绪难免会受到影响,更谈不上会与医生好好配合治疗了。由此可见,选择一位服务态度好的医生是多么重要,哪个病人和家属都希望医生能够微笑地面对他们,至少在心理上会感觉舒服。然而服务态度再好,整天笑脸相陪,但就是看不好病,恐怕病人也不会满意。所以选择医生时,服务态度应放在其次。

正确看待医生的出国留学经历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所以,有些病人和家属就认为,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医生,其医疗水平应该更高一筹。当然,出国留学对于开阔眼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是否具有国外留学经历与其医疗技术水平高低并无必然联系。

许多长期在国内医疗实践一线工作的医师,技术水平也非常高,而那些出国留学的医生,其临床医疗经验和技术水平并不一定比国内医生高。所以,提醒病人和家属,在选择医生时,没必要过于在意医生是否具有出国留学的经历。

医生年龄大小、资历高低

人们在看病时,通常愿意找那些年龄大些、年资高些的医生,特别是看中医时,更是如此,总认为这些人经验丰富,对那些年轻医生总是不放心,所以在医院里老医生非常受欢迎。

临床医学是一项经验科学,一般情况下,年资越高,经验越丰富,医疗技术水平也越高,这是普遍规律。然而医院也不乏年资虽高、医疗水平一般的医生,而年轻的医生也有技术高超者。所以在选择医生时不能简单地、片面地认为看病一定得找老医生。

医生的职称和学位

了解医生的职称和学位也是我们选择医生的一个很好的参考,从医生的职称和学位上,我们可以看出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

临床医师的职称分为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另外在一些教学医院里,还有一个职称序列即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而学位是根据其受教育程度和科研经历水平,分别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这些都是医疗机构对于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及科研教学水平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医生的医疗技术及教学水平。所以,很多病人和家属在就医时,愿意找主任医师、教授。但是,这也与年资问题相似,在某些情况下职称、学位并不能完全代表其医疗技术水平的高低,选择时还需要多方考察。

根据病情,选对医生

看病求医需要窍门,病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医生,这样能节省时间,提高看病效率。

简单的小病:一般的头疼脑热、感冒发烧是没有必要去有名的大医院找名专家。你大可就近选择单位指定的公费医疗合同医院或是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就可以解决问题。

首次去某家医院看病:现在,各大医院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网页,若是有条件,你可以在看病前从网上查阅一下医院的介绍,包括开诊时间、就医流程、医疗特色,及专家的专长等。

首次到一家医院看病:你可以在挂号前特别留意一下门诊大厅内的诊疗特色,以及专家介绍。如今各医院都特别重视对病人的人性化服务,病人可以从门诊墙壁悬挂的各种宣传展板、专家介绍栏上关注到自己所看病专科的出诊专家情况。

针对未进行检查的疾患:如果你是到医院看某些从没有经过医院系统检查,且是久治不愈的疾病时,尤其建议你不要第一次就首先选择天不亮排队挂大牌专家的号,因为即使那位专家再有经验也很难在没有看到任何检查化验报告的前提下,就给你做出明确的诊断、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

因此,你可以先挂个普通号,进行必要的检查化验后,再去看专家号。这样既节省了排队挂号的时间,还可以为你节约费用。

针对慢性疾病:如果你患的是慢性病,需要定期上医院,那么建议你选择一位自己认为医术高超、态度和蔼、疗效显著、可让你信赖的医生固定给自己看病。

这样做的益处在于医生熟悉你的病情发展以及治疗情况,同时你又对医生非常信任,这样相互配合的默契会有利于促进良好的治疗效果。

切勿随意更换医生

生病后,病人和家属内心的焦虑、着急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都希望病情快点好转。于是,有些病人由于过于着急,就出现了频繁更换医生的情况。一听说别人找哪个医生看了,效果好,就急于更换,或者听说给自己主治的医生医疗水平有限,就坚决要求更好。其实,这样做是非常不妥当的。

就诊看病的过程是医生和病人之间不断了解、磨合、适应的过程,有些病人对此缺乏充分的认识,第一次看医生,诊治效果不理想,马上更换第二位医生,不行再换一位。殊不知,这样频繁更换医生,不仅白白浪费了时间,多花了钱,而且还不容易彻底根治疾病。

因为医生看病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应当允许医生对疾病的认识逐步深化,不能不切实际地要求医生手到病除。特别是一些疑难杂症或者是慢性疾病,有些是根本无法彻底根治的,你要求医生马上给你治好,是不现实的,只能说通过医生的治疗过程,使病情趋于缓和,慢慢向好的方向好转。更何况,病人得病不是一天两天的了,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治好呢?

医生在给病人排除其他疾病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寻找患病的根源。从源头上找出病根,才能治好疾病。所以,请不要轻易放弃选择的医生。如果医生的确搞不清病人的病因,他也会建议病人另选他人。建议患有慢性病的病人最好能相对固定1~2位医生,特别是对你病情比较熟悉,及对这类疾病治疗比较有经验的医生,这样对医患双方都有好处。

建立默契的医患关系,利于消病解痛

目前,由于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衡,50%以上原本可在中、小医院接受治疗的一般常见病病人,大多更愿意选择在医疗水平高、设备条件好的大医院就诊,这就直接导致了大医院的人满为患。

通常大医院门诊出诊的一位医生在一个出诊单元内(半天)不得不看20位甚至是更多的病人,医生便很难有充足的时间来听每一位病人详细叙述自己发病的详细过程,一一解答病人的每一个疑问。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怎样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医生准确了解你的病情,为你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还能解答你最关心的问题呢?下面就介绍一些与医生沟通的技巧。

首先,你要想好这次看医生是希望解决你哪里不舒服,这种不舒服持续多长时间了,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缓解,还做过哪些检查,其结果如何,用过哪些药,用后感觉怎样。

其次,你要告知医生你家里是否有其他的亲人也出现过相同的不舒服,是否接受过什么检查与治疗,而现在情况又如何。你是否得过其他病或是身体其他部位不舒服,因其他病接受过什么治疗,家里人是否有得过什么大病。你是否经历过用某种药后非常难受或是出现皮疹、过敏的现象。

再次,对你的病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比如患的是什么病,是否可根治,除了用药打针外自己还需要注意什么。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医生接诊病人时通常要询问的,若是你提前将思路梳理好,那既可以节省时间,又不至于因临时考虑而疏漏某些重要的细节。

此外,特别提醒,若是你患的是较疑难复杂的疾病,如身体某部位发现了肿物,久治不愈的某种不适等,建议你多咨询几位专家或是比较几家医院的诊断,充分与医生沟通后再确定治疗方案。

由此看来,病人和家属如何选择医生,也是一件费心劳神的事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一些病人,尤其是刚患病的病人如果不知道如何选择医生,可以先到导诊台向导诊的医生咨询,或从别的病人那里了解一些。一些伤风感冒、轻度红肿,看普通门诊即可,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找专家就诊,这样往往排队挂号的时间就能找普通医生看好病。

最后,我要说的一点是,现在很多病人扎推找专家的怪现象,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病人对自己患的疾病缺乏基本的认识,连属于哪个科都不清楚,选择医生更无从谈起。所以,建议病人和家属在看病前,最好先给自己好好脉,再对症找专家,这样既省时,又省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