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地用酒治病
药酒的使用方法一般可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种。但有的药酒,既可内服,也可外用。外用法,一般按要求使用即可。药酒的饮用方法颇有讲究,古代医训曰:“药酒补虚损,宜少服用取缓融;攻寒湿,宜多服而取速效”。下面先谈谈内服药酒的使用方法。
(一)饮酒适度
对于贪恋杯中之物者来说,谨记饮量适度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古今关于饮酒的弊与利之所以有较多的争议,问题的关键即在于对饮量的把握。少饮有益,多饮有害。宋代邵雍诗曰:“人不善饮酒,唯喜饮之多;人或善饮酒,难喜饮之和。饮多成酩酊,酩酊身遂疴;饮和成醺酣,醺酣颜遂酡。”这里的“和”即是适度;无太过,亦无不及。太过伤损身体;不及等于无饮,起不到养生作用。李时珍说:“酒,天之美禄也。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此物损益兼行。药酒亦然。”可见药酒虽好,但必须适度饮用。由于药酒中含有一定量乙醇,若摄入过量,会损害人体健康。因此只有正确饮用,才能充分发挥药酒的功效,避免其危害人体。
那么,什么才是对肝脏安全的饮酒量呢?有人根据大量的病理资料研究了乙醇消耗量与肝损害的关系,每日饮酒量,以相当于每千克体重饮用1克乙醇量为预防肝损害的安全量上限。若饮酒量超过每千克体重2.5克乙醇量,肝损害率就会显著升高。根据这个上限,相当于60千克体重的人,每日饮60度的白酒100毫升。为安全起见,乙醇的每日摄入量须限制在45克以下。
服用药酒要根据人对酒的耐受力,每次可饮10~30毫升,每日早晚饮用,或根据病情及所用药物的性质及浓度而适量调整。药酒不可多饮滥服,以免引起头晕、呕吐、心悸等不良反应。即使是补性药酒也不宜多服,如多服了含人参的补酒可造成胸腹胀闷、不思饮食;多服了含鹿茸的补酒可造成发热、烦躁,甚至鼻出血症状。总之饮用不宜过多,要按要求而定。平时习惯饮酒的人服用药酒的量可稍高于一般人,但要掌握分寸,不能过度。不习惯饮酒的人服用药酒时则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过渡到需要服用的量,也可以用冷开水稀释后服用。酒量小的人,可把浸泡好的药酒用纱布过滤,对入适量的冷糖水或蜂蜜水,稀释后的药酒更适合口味。不善饮酒者,可将药酒按1∶1~10的比例对在葡萄酒、黄酒或冷开水中,按量饮用。药酒中虽含有酒精,但浓度不高,服用量又少,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少量饮用还可使唾液、胃液的分泌增加,有助于胃肠的消化和吸收。患有肝肾疾病、高血压、过敏性疾病、皮肤病者,最好不要饮用药酒。即使需要使用时,也应将药酒按量兑加5~10倍的水,放在锅里煮一下,除去大部分酒气后再饮用。
(二)饮酒温度
在这个问题上,一些人主张冷饮,也有一些人主张温饮。主张冷饮的人认为,酒性本热,如果热饮,其热更甚,易于损胃。如果冷饮,则以冷制热,无过热之害。元代医学家朱震亨说:“理直冷饮,有三益焉。过于肺入于胃,然后微温,肺先得温中之寒,可以补气;次得寒中之温,可以养胃。冷酒行迟,传化以渐,人不得恣饮也。”但清人徐文弼则提倡温饮。他说酒“最宜温服”,“热饮伤肺”、“冷饮伤脾”。比较折中的观点是酒虽可冷饮,但不要热饮。药酒以温饮为佳,能更好地发挥药酒的温通补益作用,迅速发挥药效。至于哪些人宜冷饮哪些人宜温饮,这可根据自身情况具体对待。
(三)饮酒时间
一般认为,酒不可夜饮。《本草纲目》有载:“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更甚。既醉且饱,睡而就枕,热壅伤心伤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停湿生疮,动火助欲,因而致病者多矣。”由此可见,之所以戒夜饮,主要因为夜气收敛,一方面所饮之酒不能发散,热壅于里,有伤心伤目之弊;另一方面酒本为发散走窜之物,可扰乱夜间人气的收敛和平静,伤人之和。从提高药物疗效的角度上来看,晚上服用不如白天服用效果好,因为药物的吸收排出有一定的昼夜节律。通常饮药酒,在体内清除和代谢的速度以早晨至中午最慢,加之肝药酶(一种存在于肝脏中的促进药物转化的生物催化剂)的活性较高,此时血液中酒、药的浓度均很高,有利于发挥治疗作用。而在下午2点至夜间0点,酒精在体内代谢和清除速度最快,此时血液中酒的浓度较低,对大脑的抑制作用也最弱,这是因为此时肝药酶的活性最高(最高点在午夜2点)。同时,肾功能(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排尿量和尿素清除率等)的最高点在下午5点以后,在下午至晚上饮酒,体内排泄和代谢最快。所以,老人饮药酒最好在白天,每天下午两点以后饮酒较安全。因为上午几个小时,胃中分解酒精的酶——酒精脱氢酶浓度低,若饮用等量的酒,则较下午更易吸收,使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升高,对肝、脑等器官造成较大伤害。此外,空腹、睡前、感冒或情绪激动时也不宜饮酒,尤其是白酒,以免心血管受损害。
服用药酒还需注意季节时令,孙思邈说:“冬服药酒二三剂,立春即止,此法终身常尔,则百病不生。”说明冬季是饮用药酒的最佳时节,尤其对于中老年人。按“用寒则远寒,用热则远热”的原理,温阳补虚性药酒,适用于冬季。补气药或补阳药组成的药酒,炎夏应少用为宜。而清热补阴性药洒,则应于炎夏使用,否则适得其反,不但达不到进补强身的目的,反而有损健康。
服药酒如为了治病,可以四季随时配制服用。而滋补类药酒,冬令浸服尤宜。根据民间习惯,可从冬至日起,连服2~3个月,但也不必过于拘泥时日。药酒通常应在饭前服用,一般不宜佐膳饮用,以便药物迅速吸收,较快地发挥治疗作用。有些滋补性药酒,也可以在就餐时服用,慢慢地饮,边饮酒,边吃点菜。
(四)辨证服用
药酒的使用,也应根据中医的理论,进行辨证服用,尤其是保健性药酒,更应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强弱、嗜好等选择服用。保健性药酒由于多以补益强身为主,因而对选择不够重视,若使用不当,易产生不良后果。所以服补益酒前,必须先弄清自己的体质状况,根据医生的诊断,确诊性质,随后选方服用合适的药酒。根据中医理论,饮酒养生较适宜于年老者,气血运行迟缓者,阳气不振者,以及体内有寒气、有痹阻、有淤滞者。这是就单纯的酒而言,不是指药酒。药酒随所用药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用补者有补血、滋阴、温阳、益气的不同,用攻者有化痰、燥湿、理气、行血、消积等的区别。因而不可一概用之。体虚者用补酒,血脉不通者则用行气活血通络的药酒;有寒者用酒宜温,而有热者用酒宜清。有意用药酒养生者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做选择。每一种药酒,都有特定的适应范围,不能见药酒就饮。如遇有感冒、发热、腹泻等病症的人,则不宜饮用滋补类药酒。
(五)因人而异
服用药酒要注意因人而异,兼顾饮者的年龄和生理特点。对于女性来说,因为有月经、怀孕、生产等特征,所以在妊娠期、哺乳期就不宜使用药酒。在行经期,如果月经正常,也不宜服用活血功效强的药酒。就年龄而言,年老体虚者,因新陈代谢较缓慢,在服用药酒时可适当减量。相反,青壮年由于新陈代谢相对旺盛,用量可多一些。对于儿童来说,古代有用药酒治疗佝偻病等。但儿童生长发育尚未成熟,其大脑皮层生理功能尚不完善,身体各器官均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受到酒精的伤害,且年龄小的幼儿,酒精中毒的机会越多,酒精可对儿童组织器官产生损害,可导致急性胃炎或溃疡病,还能引起肝损伤,导致肝硬化。酒精对脑组织的损害更为明显,使儿童记忆力减退,智力发育迟缓。因此,儿童一般不宜服用药酒,如病情需要,也应注意适量,或尽量采取外用法。
(六)坚持饮用
世界上任何一种养生方法的实践都要持之以恒,久之方可受益,饮酒养生也是如此。古人认为坚持饮酒才可以使酒气相接。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凡服药酒,欲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不得药力。多少皆以和为度,不可令醉及吐,则大损人也。”当然,孙思邈积年累月、坚持终生地饮用,他可能是指在一段时间里要持之以恒。用以补虚的,则需要较长时间饮服,才能奏效,不能痛饮以求速效。
(七)最佳佐菜
众所周知,空腹饮酒有损健康,而选择理想的佐菜既可饱口福,又可减少酒精之害。从酒精的代谢规律看,最佳佐菜当推高蛋白和含维生素多的食物。如新鲜蔬菜、鲜鱼、瘦肉、豆类、蛋类等。注意,切忌用咸鱼、香肠、腊肉下酒,因为此类熏腊食品含有大量色素与亚硝胺,与酒精发生反应,不仅伤肝,而且损害口腔与食道黏膜,极易诱发病症。
(八)其他
1.避免交叉饮用 饮用药酒时,应避免不同治疗作用的药酒交叉饮用,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2.病愈即止 用于治疗疾病的药酒在饮用过程中应病愈即止,不宜长久服用。对于滋补性药酒,也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适宜少饮,不可过量。
3.外用药酒 外用药酒主要用于运动系统的损伤治疗。使用时,先将药酒涂搽患处,然后在患处及其周围反复按、揉、抚摩,并配合捏压、弹拨、捋顺、旋转等辅助手法,以提高疗效。涂搽时以温搽为宜,这样有利于药酒渗透到皮下组织,发挥药物活血化淤、消炎止痛的功效。按摩时间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或隔日1次,一般每5次为一疗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