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中老年小心抑郁症
一、什么是中老年人抑郁症
抑郁症(depression)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或情感性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是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
抑郁症是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心理疾病。它不能说明你心胸狭窄,也不能说明你品质低劣或意志薄弱。总之,抑郁症与感冒没有任何区别,它只是一种普通的疾病。中国人心理健康的观念比较淡薄,对健康的认识基本上还停留在生理健康的层次,这种状况应该被逐渐打破。所以,如果你或你的亲人得了抑郁症,千万不要感到见不得人或低人一等,仿佛做了什么亏心事一般。其实,我们已经说过,神经衰弱基本上就是抑郁症,既然我们能勇敢地说自己得了神经衰弱,为什么就不能告诉别人,自己得了抑郁症呢?这纯粹是一个观念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用怕,得抑郁症可能说明你是优秀的,天才总是要抑郁的。
抑郁症是可防可治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抑郁症患者由于带上了有色眼镜,常常悲观绝望,甚至企图杀死自己。其实,这是不理性状态下的不理性想法,所有治好的人回头想想自己原来的感觉,都会觉得好笑。所以,如果您抑郁了,就告诉自己,我的情绪感冒了,我的情绪现在正在发热,还会打喷嚏,现在很痛苦,但只要吃点药就会好的。
抑郁症与精神分裂是两码事。抑郁症是可以治好的,而精神分裂基本上很难治愈,且会复发。抑郁症也不会发展为精神分裂,你抑郁了,说明不是精神分裂的素质,这其实是一个好的信号,这辈子您想精神分裂都分裂不了。
抑郁症对您的发展很可能是件好事。它让你陷入反思和内省,治愈后您可能会达到比以前更高的层次。所以,如果你抑郁了,不要认为自己是不幸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二、中老年抑郁症的五大误区
据调查,有很多患抑郁症的老年人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病情加重甚至自杀。有的正当壮年,是社会和家庭的支柱;有的本该安享晚年。究其原因,往往是由于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误区所致。用科学知识打破误区,正确对待中老年抑郁症,非常必要。
误区一:只是情绪问题,不是疾病
老李近1个月以来总感到心情不好,烦躁不安,没什么高兴时候,以前爱看报纸,爱听京剧,这些日子也觉得索然无味,不愿意说话,不想活动,总想一个人独处,吃不香,睡不好,体重也掉了5千克。精神科医生诊断为抑郁症,可家里人觉得这只是情绪方面的小问题,还没到病的份儿上。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病率很高。人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但情绪不好到了一定程度,持续到一定时间,就可能是抑郁症,就不应该认为是通常的情绪不好,而应该以抑郁症来对待。
误区二:老伴去世,悲伤过度,不是得了抑郁症
赵女士的老伴半年前因病去世,她一直无法从悲伤中摆脱出来,心里非常难受,常想起这么多年来,夫妻互相陪伴,恩恩爱爱,如今只留下自己一个人形影孤单。她整日以泪洗面,半年多时间心情一直好不起来,看见什么都觉得没意思,子女们专门来陪她,她也觉得心烦,不愿出门,整日唉声叹气,有时甚至想死。大家都觉得这是亲人去世的正常反应,根本不是病。
亲人去世后,亲属一定非常痛苦,情绪行为也一定与平常不同,医学上称作居丧反应。居丧反应是一种正常的悲痛反应,亲属经常向周围人诉说悲伤的心情,会有轻微的负罪感,如认为自己没有照顾好死者,会有轻微的体重减轻与睡眠紊乱,但在2个月内严重症状会消失,居丧者会试图重返工作和社会活动,如尽量与家庭成员在一起或去工作,居丧者主动通过这些方式来转移注意力,摆脱悲痛情绪,一年内情绪逐渐平稳。而居丧者患的抑郁症是一种异常的悲痛反应,与居丧反应有多方面不同,抑郁症患者会有强烈的负罪感,认为自己有罪,会有强烈的无价值感,认为自己活得毫无意义,经常考虑或企图自杀,有明显的体重减轻和睡眠紊乱,这些严重的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患者几乎不想也无法重新开始工作与社会活动,这种异常的情绪可持续1年以上。因此,切不可把抑郁症当成正常的居丧反应。
误区三:退休后抑郁,是不适应
老刘以前在单位当局长,一呼百应,非常风光,今年到年龄退休了。回家后总觉得不适应,家里没什么大事让自己拍板,老伴也不听自己的,半年都过去了,老刘高兴的时候一直很少,总觉得特别没意思,不想说话不想动,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周围人都说老刘只是适应不了退休后的生活,性格不够开朗,不是得了病。
遇到不如意的生活事件,医学上称作不良生活事件或负性生活事件,每个人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的情绪。性格开朗、心理素质好的人能很快度过这一时期,接受现实,正确面对以后生活;性格不开朗、心理素质差的人则可能出现持续较长时期的抑郁、焦虑情绪。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得了抑郁症,是根据前面所述的抑郁症临床诊断标准,不管有无重大刺激,不管是什么性格类型,只要严重到一定程度,满足标准,就诊断为抑郁症,就应该进行抗抑郁治疗。性格不开朗,不乐观的人,在不良生活事件发生后,更容易得抑郁症。中老年抑郁症患者发病前常有家庭矛盾、经济纠纷、身患重病等诱发因素。特别是在离退休后,由于离开工作岗位,社会活动圈子缩小,很容易产生孤独、无助等不良心理,更容易患抑郁症。
误区四:只是身体不好,没有精神问题
老张这几个月来,总觉得身体不舒服,心慌气短,胸口发闷,疲乏无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全家都担心老张得什么病了,陪老张多次到各大医院检查,也没查出什么问题。最后,精神科大夫诊断为抑郁症,家里人都不解:这明明是身体上的毛病,怎么是抑郁症?
有些中老年抑郁症患者,往往主诉最多的是躯体的各种不适,到多家大医院各个科室反复检查,但又找不到任何器质性的病因。其实,在这些躯体不适下常掩盖着患者内心抑郁的体验。遇到这种排除躯体疾病后的患者,经过专科医生的仔细询问,能发现患者内心存在着无愉快感、无兴趣、精力缺乏等抑郁体验。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作隐匿性抑郁。经过抗抑郁治疗后,躯体不适将缓解。
误区五:也就说说,不会真的自杀
老徐得了抑郁症,医生一再叮嘱家属,老徐有自杀观念,要严加防范,最好住院治疗。可家里人觉得没那么严重,认为老徐也就说说,不会真去自杀,家里人多陪着就行。结果,当天晚上,老徐趁家人熟睡后,把一瓶安定都给吃了。幸亏老伴及时发现,送到医院经过抢救后才脱险。事后,家人都后悔自己没有重视,差点出事。
抑郁症患者长期心情低落,愉快感丧失,觉得自己没用了,没有希望了,生不如死,经常出现自杀观念、自杀企图,甚至有自杀行为。与青壮年患者相比,老年抑郁症患者一旦下决心自杀,意志更加坚定,行为更加隐蔽,自杀的发生率更高。因此,抑郁症患者只要有自杀观念,就必须严加护理,千万不可忽视。
三、中老年自我测试和断定抑郁症的方法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抑郁症是精神科自杀率最高的疾病。抑郁症目前已成为全球疾病中给人类造成严重负担的第二位重要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痛苦,对社会造成的损失是其他疾病所无法比拟的。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对抑郁症缺乏正确的认识,偏见使患者不愿到精神科就诊。在中国,仅有5%的抑郁症患者接受过治疗,大量的病人得不到及时的诊治,病情恶化,甚至出现自杀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由于民众缺乏有关抑郁症的知识,对出现抑郁症状者误认为是闹情绪,不能给予应有的理解和情感支持,对患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使病情进一步恶化。下面为中老年介绍一种判断自己是否患有抑郁症的简便方法。
请中老年仔细阅读以下问题,圈出最适合自己情况的分数,然后将分数累加,得分在15分以上,说明您应到医院就诊;得分在5~15分之间,说明您有一定的抑郁情绪,也应寻求医学帮助。如果您有自杀或伤害他人的念头,请立即告诉医生。每一项的得分为:“不是”为0分,“偶尔是”为1分,“有时是”为2分,“经常是”为3分。
1.您是否感觉沮丧和忧郁?
2.过去常做的事,现在做起来是否感到吃力?
3.您是否无缘无故地感到惊慌和恐惧?
4.您否容易哭泣或感觉很想哭?
.过去常做的事,您现在是否兴趣减低?
.您是否感到坐立不安或心神不定?
.您是否晚上不服药就很难轻松入睡?
.您是否一走出自己的房间就感到焦虑?
9.您是否对周围的事物失去兴趣?
10.您是否毫无原因地感到疲倦?
11.您是否比平时更爱发脾气?
12.您是否比平时早醒,醒后就再也睡不好了?
四、中老年如何预防与治疗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2~3倍,患者备受折磨。下面介绍4种自我疗法:
体育疗法
锻炼后可以给中老年一种轻松和自己作主的感觉,有益于克服抑郁症患者共有的孤独感。但锻炼必须有一定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以做健身操为例,内容包括跑步、跳绳、健身舞等,每周至少做3次,每次持续15~20分钟。散步也可以达到同跑步一样的效果,专家们建议患者每天步行1500米,并力争在15分钟内走完。以后逐渐加大距离,直到4分钟走完4500米。在开始锻炼时,须经医生的同意。
营养疗法
许多医生认为,食物中所含的维生素和氨基酸对于中老年的精神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有专家认为,多疑症的人如果缺乏某种单一营养物质也能引起抑郁症,所以他建议人们多吃B族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如粗粮、鱼等。他还让患者服一定剂量的复合B族维生素,他认为这些都是人们容易缺乏的维生素。
精神疗法
抑郁症患者往往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世界和他自己的。为了改变这种错误观点,洛杉矶精神医疗中心的加里埃默提出了“三A法”,即明白、回答、行动。因三词的英文字母均以A开头,故称。
明白:患病中老年首先要承认自己精神上忧郁,其次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变化,言行举止有无异常,以及感觉思维的差别和身体反应等。
回答:患病中老年要学会每当产生一个错误时,及时地予以识别并记录下来。先写下自己的错误想法,再写下一个较为实际的选择答案,其目的是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想法。询问自己:“这会是真的吗?”再问自己:“从另一个方面该怎样看呢?”
行动:如果您感到不被人注意,那您就换一个新方式;如果您在工作中不能得心应手,则应修一门课程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或者寻找新的工作。还要多计划一些活动,使自己的生活规律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