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味
在日常膳食中的“五味”,主要指“甜、酸、苦、辣、咸”五种口味,也可以说是中医所指的“甘、酸、苦、辛、咸”五味。这五味既包括食物本身所具备的性味,也包括家庭中常用调味品的五味。中华民族传统营养学理论主张五味调和,反对五味偏嗜。五味指的是酸甜苦辣咸。由于饮食的五味所入脏腑功能不同,所以如果有失平衡或偏胜或偏衰则阴阳失去平衡而易于产生疾病。五味指的是食物中的主要味道表现。中医认为,食物有不同的味道,即五味。五味对五脏有不同的亲和性,由此产生了五味各入一脏的理论。中医《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辣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五入”,因此五味与人的健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医学上主张五味调和,相得益彰,否则就会使五味中某一味的作用过偏。日常饮食中,五味调配得当,可以增进食欲,有益健康;反之则有弊端,如甜食有补气血解除肌肉紧张和解毒功能,但过多则影响食欲,过多食用酸味则会使消化功能紊乱,苦味过多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1)甜:甘味有补益强壮作用,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羸者比较适宜。甘还能消除肌肉紧张和解毒,但甜食摄入过多容易发胖。中医认为,甜味的食物具有补虚扶正、益气养血、缓解肌肉痉挛而达到止痛的作用,如蜂蜜、饴糖、红糖、桂圆肉、米类食品等甜味的食物入脾,过食甜则产生肌骨疼痛,齿坏发落,甚至伤肾等不良后果。现代医学认为,甜味来自食物中的糖分,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可益气生血、除肌肉紧张、增强肝脏功能。糖能有效地阻止癌细胞附着于正常细胞,帮助人体抵抗感冒、流感、心脏病与神经疾病的侵袭,增强记忆力,提高用脑效率。但是,甜食过多会引起血糖升高,血液中胆固醇增加,并使身体发胖,故肥胖者应少食甜食,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情况亦应减少甜食摄入。
(2)酸:中医认为,酸味的食物能收敛,可治疗晚上盗汗、久泄不已、久咳不止等,如乌梅、山楂、柿子、石榴、酸杏等。酸味的食品入肝,食之可增强肝脏功能,对防治某些肝脏病症有益。酸味也是现代人喜欢和提倡的,酸味来自食物中的有机酸,可提高胃酸浓度,增进食欲。酸味入肝增强肝功能,并促进钙、铁等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的吸收。酸味食物也富含维生素C,在益智防病方面有显著功效,我们常说爱吃酸者可预防肝胆疾病,有一定的道理。根据中医五行观点,多食酸则伤脾。酸食过多容易伤脾胃,也会加重“胃病”的病情,所以有“胃病”的人不易多食。
(3)苦:中医认为,苦味有泄除内热、除湿和健胃作用,也就是老百姓常讲的能下“火”,如苦瓜味苦性寒,用苦瓜佐餐,取其清泄之力,达到清热、明目、解毒、泻火的效果,适宜热病烦渴、中暑、目赤、患疮疡及疖肿者。茶叶苦甘而凉,有清泄之功,能够清利头目、除烦止渴、消食化痰。现代医学认为,苦味来自食物中的有机碱,且富含氨基酸与维生素B12。过食苦味日久可导致皮肤枯槁,肌肤不荣,严重者毛发脱落,也可导致消化不良等症。苦味的食物入心,适量食之可清心火胃热。
(4)辛:辛味宣散,能行气,通血脉;辛味食物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提高淀粉酶的活性,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祛散风寒、疏通经络的功能。中医认为辛辣味能走能散,通达全身。适量吃之可消除体内气滞、血滞等症,增加食欲,如姜、葱、辣椒、花椒、胡椒等。外感风寒者,宜吃有辛辣味的生姜、葱白、紫苏等食品以宣散外寒;对寒凝气滞的胃痛、腹痛、痛经之人,宜吃辣椒、茴香、荜拨、砂仁、桂皮等有行气、散寒、止痛作用的食物;风寒湿痹患者则宜饮用白酒或药酒,以辛散风寒、温通血脉。辛辣的食物入肺,多食日久则筋脉拘急,爪甲失去光泽。而且由于辣味有较强的刺激性,过食会刺激胃、肠导致胃病加重或复发以及导致直肠、肛门疾病的发生。
(5)咸:咸味能软坚散结、润下,凡结核、痞块、便秘者宜食之。中医认为,咸味食物能软化体内的肿块,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适量食些可防止因剧烈呕吐、腹泻和大汗不止所导致的脱水,补充淡盐水可防止体内微量元素的缺乏。由于咸味的食物入肾,多食咸日久则伤肾,易出现水肿、血脉不畅而凝滞。现代医学认为,咸味可向人体供应钠、氯两种电解质,调节动脉与血液之间的渗透压及正常代谢,在呕吐、腹泻等失水的情况下要吃咸食以补充丢失的钠。但是,多吃咸食伤心,体内钠离子增加,加重心肾负担,易引起高血压、心脏病。因此,在保证五味调和的基础上,提倡清淡爽口、低盐的饮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