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容易得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因缺铁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在临床上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以眼睑、口唇和甲床较明显;心悸、气急、心跳加快;头痛、头昏、耳鸣、注意力不集中;食欲减退、恶心、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月经失调等;毛发、皮肤干燥缺乏光泽,严重时有异食癖,嗜食生米、浆糊、泥土、炉渣及砂子等。
血液化验检查发现缺铁性贫血患者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均降低,其中以血红蛋白降低最为突出。血清铁蛋白减少。骨髓中幼红细胞及晚幼红细胞均增加,细胞内铁及细胞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措施是消除病因,如治疗钩虫病、消化性溃疡等。补充铁剂也是本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以口服为主,如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及中药治疗。服用铁剂时不能喝茶。若口服铁剂不能耐受或不能吸收,可用右旋糖苷铁肌内注射。
人们非常关心哪些原因会引起缺铁,研究发现缺铁性贫血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青少年由于生长快、需要量增多,容易出现铁的相对不足。这些人对食物铁具有较突出的依赖性,因此有偏食习惯者更容易出现铁的摄入不足。②吸收障碍:胃大部切除术后、萎缩性胃炎、慢性腹泻或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铁的吸收减少。③慢性失血:尤以消化道失血及月经过多为常见,是成年男性和绝经期前妇女缺铁性贫血的最常见原因。溃疡病、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破裂、食管裂孔疝、胃炎、胃癌、肠癌、痔疮、钩虫病、慢性咯血及子宫肌瘤等,均可导致缺铁。④妊娠和哺乳:妊娠时由于血容量的增加、胎儿发育需要及分娩时失血等原因,缺铁几乎不可避免。⑤血管内溶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心瓣膜修补术等,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铁随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从尿中排出,容易缺铁。
缺铁性贫血应采取怎样的预防措施呢?①对于不同原因引起的缺铁性贫血应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②对于易发生缺铁性贫血的人群,应重视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和采取预防措施,及时补充铁剂。③改进婴幼儿的哺育方法,及时添加辅助食品。足月产小儿在4个月、早产儿在2个月时就应开始供给用铁强化的饮食,而不可单独用牛奶喂养。④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妇女除注意营养卫生外,同时需及时补充铁剂。⑤非妊娠育龄妇女应注意总热量及蛋白的供给,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饮食,以促进对铁的吸收。⑥在钩虫病流行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及时治疗慢性出血病、慢性溶血病、慢性炎症及其他一些慢性疾病。
(张 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