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误诊的疾病——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的恶性肿瘤疾病。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成年人,男多于女,由于起病隐袭,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该病误诊率极高。
本病病因和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遗传因素、慢性炎症、肿瘤、病毒感染、电离辐射、慢性抗原刺激与本病发病有关。
该病的多数患者起病缓慢,可长期无症状。常见临床表现为:①骨痛。骨髓瘤细胞浸润分泌破骨细胞激活素,引起溶骨性破坏。其中常见的疼痛部位是骶部、胸廓、肢体,又因骨质破坏而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和椎骨萎陷。部分患者在骨髓瘤细胞显著浸润骨骼时,可引起局部大小不一的肿块,多见于肋骨、锁骨、胸骨、及颅骨,而在胸、肋、锁骨连接处发生的串珠样结节为本病的特征。故常易误诊为骨质疏松、腰椎间盘突出症、外伤性骨折、骨结核等疾病。②贫血和出血。造血功能被抑制,几乎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由于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等,可引起黏膜和皮下出血。需与再生障碍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相鉴别。③肾功能损害。临床上常见有蛋白尿,管型尿甚至肾功能衰竭,故极易误诊为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病。④感染。正常免疫球蛋白受抑制及白细胞减少,容易发生各部位的感染。⑤高黏滞血症。导致患者组织缺氧,出现头昏、心悸等症,易误诊为脑供血不足、冠心病等。正是由于该病的临床表现繁多,故在就诊时易为单一症状所迷惑而引起误诊。
多发性骨髓瘤易误诊,却是易诊断的疾病。对疑为该病的患者进行多种理化检查,如在骨髓涂片中见到大量的骨髓瘤细胞,在血清或尿液的蛋白电泳见有M蛋白,在X线有溶骨性破坏等,均有助于诊断。
对无症状或无进展的骨髓瘤患者,可不治疗。对疾病进展及有症状的患者需行化学治疗,控制骨损害等,对年龄〈55岁的患者可考虑自体骨髓移植治疗。
(张 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