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是肠套叠

什么是肠套叠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0%的肠套叠找不到明显的发病原因,称之为“特发性”。在大医院,一旦怀疑是肠套叠,小儿科医师会请放射科医师帮宝宝做钡剂灌肠检查,一方面作诊断一方面也同时在治疗。临床统计表明,钡剂灌肠治疗肠套餐的成功率为50%~70%,不能复位的就必须开刀了。手术方法是将腹腔打开后,直接搬出肠套叠的肿块,用手将肠子由远端往近端像挤牛奶一样的挤回去,将套叠的大小肠复原。

什么是肠套叠

在门诊,碰到父母带着阵发性啼哭及呕吐的小宝宝来就诊时,第一个想到的即——是否为肠套叠。当经过问诊及检查后,即使不像是肠套叠,仍要叮嘱病儿父母回家要注意观察的一些事项,只因肠套叠是一个令医师、父母轻视不得的疾病,它的诊断及治疗具有时间性,延误诊断及治疗,常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腹部急症之一,是指某段肠管凹陷入其远端的肠管,像收起单眼望远镜一样。发生的年龄大都在5个月至1岁半,80%的病例都在2岁以内,尤以5~9个月时最常发生,男婴比女婴多。

90%的肠套叠找不到明显的发病原因,称之为“特发性”。腹泻、便秘、服用药物、上呼吸道感染、肠胃过敏与结肠蠕动力增加皆可能与之有关。另外,五岁半以内的婴儿由于大肠小肠管径之比例相差大,故小肠易陷入大肠而被套牢。还有5%的肠套叠可以找到确实的解剖学上的异常病因,包括美克尔憩室、肠息肉、血管瘤、异物、肠管重复畸形、肿瘤、寄生虫等,其中又以美克尔憩室最多;另外过敏性紫癜也常会合并肠套叠。

肠套叠的形态,75%的病例发生于回盲瓣附近,其次为小肠,单纯肠套叠发生时,凹入的肠段会使血管受压,致使肠壁肿胀,甚至肠黏膜破裂,造成出血。如果套夹得很紧,则肠壁动脉也会阻塞,演变成肠管坏死、破裂,造成腹膜炎。

临床上3个最主要症状为腹痛、呕吐和果酱样血便。当肠管套叠造成阻塞时,婴儿就开始产生阵发性腹部绞痛,显得躁动不安、双腿屈曲、阵发性啼哭,并常合并呕吐,当阵发性疼痛过后,婴儿显得倦怠、苍白及出冷汗。此时父母若没警觉,或医师也没检查出来,几小时后,婴儿开始解出果酱样的血便,这是因肠管套牢后,肠壁出血混着肠黏液所造成的血便,此时若再不及时送医,很容易造成肠坏死,甚至腹膜炎。有经验、警觉性高的医师一定会帮宝宝检查是否有肠套叠的可能性,可在左右下腹摸到似香肠的肿块,或做肛诊时可见手套上有血液粘便,一旦怀疑是肠套叠,诊所医师会将宝宝转到有小儿科、放射科及小儿外科的大医院,或是宝宝解的便为果酱样血便或父母也怀疑宝宝可能罹患肠套叠,干脆就直接送宝宝去大医院。

在大医院,一旦怀疑是肠套叠,小儿科医师会请放射科医师帮宝宝做钡剂灌肠检查,一方面作诊断一方面也同时在治疗。传统的钡剂灌肠做法是把管子插入婴儿肛门,利用约3尺高的静力压力(以免压力太高灌破肠子),将钡剂缓缓的灌入大肠中,放射科医师从荧光屏透视看钡剂之前进可知套叠之位置,而灌肠之压力可使套入之肠子往原处撤退。临床统计表明,钡剂灌肠治疗肠套餐的成功率为50%~70%,不能复位的就必须开刀了。

如果肠套叠症状时间较长(此时肠子可能已缺血坏死),或病婴送来时已有肠破裂、腹膜炎、败血症、休克等严重症状,则不能做钡剂灌肠,应进行紧急手术。术前需要给予足够水分、电解质、抗生素,以及放胃管减压,以免增加手术的危险性。手术方法是将腹腔打开后,直接搬出肠套叠的肿块,用手将肠子由远端往近端像挤牛奶一样的挤回去,将套叠的大小肠复原。如卡得太紧挤不动或肠子已坏死则做肠段切除。幸运经由钡剂灌肠肠管复位成功的病人,仍需住院观察24小时,确定没问题才能出院,同时要提醒家长有再复发的可能性(2%~4%),如果真有数次复发的情形,应采用手术治疗。

(王传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