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警惕先天性巨结肠

警惕先天性巨结肠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天性巨结肠为小儿较常见的先天畸形,占胃肠道畸形的第二位,新生儿肠梗阻的20%~25%。由于病变肠段的长度和年龄的不同,症状和体征有很大差异。但病变肠段太长者常无效。③上述患儿可突然出现完全性肠梗阻,高度腹胀,吐咖啡样液,呼吸困难,全身紫绀,休克,称巨结肠危象,如不及时治疗,可在数小时或数日内死亡。先天性巨结肠一旦确诊应及早手术。

警惕先天性巨结肠

人的肠子为了把肠的内容物输送出去,或者舒张,或者收缩,不断地蠕动着。这种蠕动受大脑支配,但其末端部分的蠕动则是由肠黏膜下的神经节支配的。如果局部肠壁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缺乏神经节细胞,无神经节细胞肠段丧失蠕动功能而经常处于痉挛收缩状态,管腔变细,肠壁僵硬,粪便通过困难,发生功能性肠梗阻。由于粪便不能从结肠充分进入直肠,亦不能激起正常的排便反射。因此淤积大量粪便和气体,肠管逐渐代偿性扩张和肥厚,形成巨结肠。以前只把结肠的扩大,叫做巨大结肠症。但是,病变部位却不在扩大的结肠,而在狭窄的结肠、直肠。先天性巨结肠为小儿较常见的先天畸形,占胃肠道畸形的第二位,新生儿肠梗阻的20%~25%。发病率约1/5000新生儿,多为足月儿,男女之比为3~4∶1。3%~5%病例有家族发病史。少数病例伴发先天愚型或其他先天畸形。

由于病变肠段的长度和年龄的不同,症状和体征有很大差异。一般病变肠段越长,出现便秘的症状越早越重。通常表现有以下几种:①出生后不排胎便,在1~2天内出现完全性肠梗阻症状。拒食,呕吐,吐出物含胆汁或为粪样液。腹胀,腹壁紧张发亮,有扩张静脉,呼吸困难、脱水。在灌肠后可排出大量胎粪和气体而症状缓解,腹变软,呕吐停止,吃奶如常。但病变肠段太长者常无效。症状缓解后,或仍不能自行排便,或缓解数日(少数缓解数周或数月),其间可自行排便,但不能排净肠内积粪,逐渐出现顽固性便秘,需灌肠后才排便。②少数患儿在24小时内,90%以上在24小时后排出少量胎粪,持续3~5天仍不能排净。在2~3天后反复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伴不同程度的腹胀;较重者出现呕吐,数日甚至1~2周不排便。自发缓解,或于直肠指检或灌肠后排出大量奇臭粪便和气体,症状缓解。③上述患儿可突然出现完全性肠梗阻,高度腹胀,吐咖啡样液,呼吸困难,全身紫绀,休克,称巨结肠危象,如不及时治疗,可在数小时或数日内死亡。④初时便秘和腹胀症状较轻,经数日灌肠一次,腹胀即消,在数周或数月后发生顽固性便秘。

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做相关检查明确诊断。钡剂灌肠X线检查、直肠肛管测压检查、直肠黏膜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和直肠组织活检可帮助诊断。一部分患儿在新生儿期不能明确诊断,这是由于病史较短、病变肠管近段的肠管扩张尚不明显、下消化道造影不能显示典型的巨结肠征象。但如临床上反复出现排便困难和腹胀,数月后复查下消化道造影则可确定诊断。

先天性巨结肠一旦确诊应及早手术。手术即是将痉挛段肠管(无肌间神经节细胞肠段)和扩张肠管切除,将正常肠管与直肠远端作吻合。手术效果满意。如果在早期扩张肠段较轻、较短时进行手术,需要切除的肠管较短,大部分患儿只需经肛门手术,而不需开腹,创伤小效果好,体表不留手术瘢痕。如果不及时手术,拖延越久则肠管扩张越严重,需切除的肠管就越长,此时就不得不开腹手术,创伤大,术后腹部遗留较长的手术瘢痕。少数2~3岁甚至更大才去医院就诊的患儿,因长期排便功能障碍影响了消化吸收功能,出现明显的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因此有便秘腹胀的小儿应及早就诊,及早治疗。

(王传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