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防治
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其主要病变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好发生在负重较大的膝关节、髋关节、脊柱及手指关节部位,该病亦称为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骨质增生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等。
原发性骨关节炎的发病原因至今为止尚不清楚。它的发生发展是一种长期、慢性、逐步渐进的病理过程,涉及全身及局部许多因素,可能是综合因素所导致。诸多因素中有软骨营养、代谢异常;生物力学方面的应力平衡失调;生物化学的改变;酶对软骨基质的异常降解作用;累积性微小创伤等。
最早期的病理变化发生在关节软骨。首先,关节软骨局部发生软化、糜烂,最后软骨下骨外露。继发性骨膜、关节囊及关节周围肌肉的改变。从而使关节面上生物应力平衡失调,有的部位承受应力较大,有的部位较小,形成恶性循环,病变不断加重。①关节软骨:发生软化,失去弹性,胶原纤维变性。在关节活动时发生磨损,软骨可碎裂,剥脱,软骨下骨质外露。②软骨下骨:软骨磨损最大的中央部位骨质密度增加,骨小梁增粗,呈象牙质改变。在软骨的边缘或肌腱附着处,因血管增生,通过软骨内化骨,形成骨赘,即所谓“骨刺”。③关节囊与周围的肌肉:关节囊可产生纤维变性和增厚,限制关节的活动。周围肌肉因疼痛产生保护性痉挛,关节活动受到进一步限制。可发生畸形(屈曲畸形或脱位)。
骨关节炎的主要症状是疼痛,初期轻微钝痛,并不严重,以后逐步加剧。活动多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好转。
病人常感到关节活动不灵便、僵硬,晨起或休息后不能立即活动,需经过一定时间活动后始能解除僵硬状态,关节活动时有各种不同的响声,如摩擦声等。
体格检查显示关节肿胀,有中度渗液,膝关节浮髌试验阳性;髋关节增大内旋角度时,疼痛加重。关节周围肌萎缩,主动或被动活动时,关节伴有吱嘎声,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和肌痉挛。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后期骨端变形,关节表面不平整,边缘骨质增生明显。软骨下骨有硬化和囊腔形成,伴滑膜炎时髌下脂肪垫模糊或消失。
骨关节炎随着年龄的增长,结缔组织退变老化,疾病的病理变化一般不可逆转,通过治疗,阻断恶性循环,可以解除症状,改进活动范围,增强关节稳定性,延缓病变发展的进程。
骨关节炎的患者要注意休息,保护关节,避免过度活动或损伤。物理疗法可以缓解疼痛。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可以减轻症状。活血化淤中草药内服,及外部热敷,熏洗,浸泡等可减轻疼痛,延缓病程。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是利用它的流变学特性作为黏弹性物质的补充,起到润滑关节,保护关节软骨的作用。不应在关节内注射皮质激素类药物,虽然可在短期内缓解症状,但对软骨的损害反而随注射次数增加而加重,值得注意。
骨关节炎的晚期出现畸形或持续性疼痛,生活不能自理时,可作手术治疗。如膝内翻畸形可行胫骨上端截骨术,髋关节炎晚期可行截骨术等。依年龄职业及生活习惯等可选用膝关节置换术、髋关节置换术等。
(王平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