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的常见原因与处理方法
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发热感到恐慌,由此,导致了对发热的过度治疗。体温升高是小儿疾病时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体温超过正常时称“发热”。正常小儿的肛温波动于36.9~37.5℃,舌下体温较肛温低0.3~0.5℃,腋下温度为36~37℃。正常体温可受内、外因素的影响而稍有波动,如剧烈运动、寒战、哭闹,气温的改变以及衣服的厚薄等都可引起体温的变化。一般下午体温较清晨为高。不同个体的正常体温略有差异。
一、引起发热的原因
发热的原因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
(1)感染性发热是各种病原体所引起的感染,如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霉菌、原虫类、寄生虫。临床上见于败血症、肺炎、上感、疟疾、结核感染、呼吸道传染病等。
(2)非感染性发热包括:①组织破坏或坏死或由于蛋白质分解产物可成为致热物质,如肿瘤、白血病、烧伤等。②大量失血或失水,微循环量减少致散热障碍。③肌肉运动过强如剧烈运动、严重抽搐、寒战等。④体温调节功能失常:如大脑发育不全、暑热症等。⑤生物制品如血清、菌苗等为高分子异体蛋白,可致发热。⑥内分泌功能异常,甲亢等。⑦散热障碍如广泛性皮炎,或大面积烫伤造成的汗腺缺乏等。⑧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
二、发热的处理方法
发热是人体抗病的一种正常反应,对小儿是有益的,体温过高才会对小儿产生不利影响。小儿发热时应查明原因,予以对症或病因治疗。
1.物理降温 一般感染引起的婴幼儿发热,可采用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洗温水浴、酒精擦浴等。
冷敷方法:在冷水中浸湿毛巾,拧成半干放在小孩的额部、颈部、腋下及大腿根部,几块毛巾交替使用。
洗温水:采用低于体温2℃的水洗浴。
酒精擦浴:用75%的酒精兑等量温水后放入纱布,浸湿后拧成半干,轻轻擦拭小孩的颈部、腋下、腹股沟、手心、脚心等处。新生儿、小婴儿、体弱儿及麻疹患儿不宜做酒精擦浴,也不宜睡冰枕,以防体温过低导致头部血液循环不良,影响脑发育。
2.药物降温 儿科常用的退热药种类较多,适合小儿服用,如百服咛、泰诺林等。服退热药时应按规定剂量服用。
3.加强生活护理 给患儿多饮水,防止出汗过多引起虚脱,清淡饮食,衣服和被褥不要过多过厚,保证皮肤有效地出汗和散热。出汗时及时调换衣褥的薄厚,避免受凉。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流通,室温应适度。
4.注意观察病情 孩子发热时家长应守护在身边,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小孩发热时如果精神好,面色红润,可遵照医生的嘱咐服药;如果小孩精神差、面色苍白等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婴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薄弱,生病时易出现发热。小儿发热时不能随意用退热药,以免掩盖病情,给诊断带来困难。如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用退热药,治疗时密切观察病情;如体温达39℃或以上会影响孩子健康,且可发生惊厥、抽搐等,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李敬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