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人体生命的长河
血液是从心脏排出,经动脉血管流到全身,又经静脉血管流回心脏,如此周而复始,奔流不息,构成了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血液循环。血液在人体内循环的速度相当惊人,完成一个循环只需23秒,专家测算,如果把人体全身的动、静脉和各种毛细血管一字连接起来,总长度约15万千米,可以环绕地球赤道4周。
血液的主要成分:血细胞(血细胞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蛋白质、无机盐和水等。
一、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
1.红细胞 红细胞被称为“运输大王”,它是血细胞中的“小胖子”,平均寿命120天,正常成年男性为400~500万个/立方毫米,女性为350~450万个/立方毫米,每100毫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平均含量男性12~15克,女性10.5~13.5克,当然这些数值会因年龄、生活或环境条件不同而改变。一般说来,红细胞数目少于300万个/立方毫米,每100毫升血液中血红蛋白低于10克即可视为贫血。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输送营养物质等到全身各处;再把全身各处组织细胞排出的二氧化碳等带到肺泡呼出体外。它还参与淋巴细胞信号传导、重要免疫调节、抑制肿瘤转移、调节炎症反应等活动。
2.白细胞 白细胞被誉为“英勇战士”,呈球形,能做变形运动,平均寿命9~13天,其数目远比红细胞少,正常成年人为4000~10000万/立方毫米,如果每立方毫米低于4000或高于10000个可能是生病的征兆。
白细胞由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6兄弟组成,它们各有分工,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共同防御细菌、病毒、病原虫等“侵略者”进犯,一旦敌人入侵,中性粒细胞首先冲上迎战,淋巴细胞紧随其后,T淋巴细胞对入侵者紧追不放,B淋巴细胞制造并施放“化学武器(抗体)”阻截敌人,K淋巴细胞也不甘示弱,狠击来犯之敌,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3.血小板 血小板是“抗洪勇士”,它是骨髓内成熟的巨核细胞经过变形伸向骨髓血管内的小突上,其细胞质碎片脱落到血液中而形成的,平均寿命7天,正常成年人为10~30万个/立方毫米,如果每立方毫米低于5万个以下机体将会有出血倾向,如果每立方毫米超过50万个以上则视为血小板增多症;每立方毫米超过100万个时机体易发生血栓和心脑血管疾病。
血小板在体内主要任务是参与血液凝固(止血),一旦人体某一部位破裂出血时,血小板会迅速向破损处集结,“手拉手、肩并肩”地挺立在大坝决口处,用自己的躯体吸附大量的凝血因子,使伤口局部凝血因子迅速增高,促使血液凝固,达到止血目的。因此,血小板是修补损伤促进血液凝固的“能手”,是“抗洪”一线的“英雄。”
二、血浆中的成分及功能
将一管血液放久之后我们发现它会分为两层,上层淡黄色的液体就是血浆。血浆是血液的非细胞成分,占全血容积的55%~60%,为体重的4%。含有水分、蛋白质、糖类、脂类和无机盐等数百种成分,仅蛋白质类就有100多种,蛋白质号称是生命的基础。按其功能分为白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蛋白、蛋白酶抑制剂、运载蛋白、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蛋白等。
(1)血浆中蛋白质的功能:①白蛋白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血液及组织中的胶体渗透压、保持人体水平衡。白蛋白一旦低于正常范围人体就会出现浮肿。②免疫球蛋白是人体接受抗原(细菌、病毒或异种蛋白质等)刺激后,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免疫保护作用的蛋白质。它能特异地与刺激其产生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阻断抗原对人体的有害作用;③纤维蛋白原生成于肝脏,与血液凝固息息相关,当某一部位出血时其被激活,相互交织成网状,把红细胞网罗其中,使流动的血液逐渐变成凝胶状,使出血停止。
(2)血浆中的糖是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3)血浆中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重要的有机营养素。
(4)血浆中的钾、钠、钙、镁、铁、锌、碘等都有不同的重要作用,如:铁是生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有60%~70%的铁存在于血红蛋白中,因为有了大量的铁元素血液才变成了红色;钙是维持所有细胞正常生理状态所必需的物质。它和磷是最好的合作伙伴,它俩是骨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钾、钠、钙、镁等保持一定比例时组织才能表现出适当的感应性,如心脏的正常搏动,肌肉、神经正常兴奋性的传导等。钙缺乏会影响骨骼的发育和结构,表现为婴儿的佝偻病和成人的骨质软化症及骨质疏松症。
血液是一个十分庞大又复杂的生命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许许多多社会成员,这些成员在维系人的生命中缺一不可。因此,血液被称为我们人体“生命的长河”。
(范金波 刘久波 李海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