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待疾病的新观念

对待疾病的新观念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老年人患有疾病,如何对待疾病,是摆在广大中老年人面前的严肃问题。对待疾病无非是两种态度,一种是消极的,一种是积极的。医学揭示,99%的疾病是由于免疫力下降引起的。凡药三分毒,长期用药还会产生许多副作用,引发其他疾病。患者外出建议随身携

第十二节 对待疾病的新观念

病人不必乱投医,年老尤其不适宜。

营养睡眠加运动,病魔痊愈解难题。

生老病死是自然发展的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现实。中老年人患有疾病,如何对待疾病,是摆在广大中老年人面前的严肃问题。对待疾病无非是两种态度,一种是消极的,一种是积极的。大多数人的态度是积极的,但积极的人又分两种,一种是有病乱投医,目前这种人在社会上占多数;另一种是理智地对待疾病,想办法提高自身免疫系统功能,使疾病得以痊愈,目前这种人还占少数。

医学揭示,99%的疾病是由于免疫力下降引起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著名论断“自愈论”指出:“机体有自然痊愈能力,药物治疗的效力是有限的。”

首先对有病乱投医进行剖析。有些人特别是中老年人患有某种退行性的慢性疾病,便四处求医问药,看了一家医院又一家医院,找了一个医生又一个医生,不管正规医院也好还是路边江湖巫医也好,把医生视为救世主,一概捧为救命之星,不懂或忘记了“自愈论”的论述,不懂或忘记了99%的疾病是由于免疫力下降引起的现实,不慬或忘记了“最好的医生也不能给你一个健康的身体”的著名训言。不管什么药品、保健品、补品,只要医生说“好”,便来者不拒,不惜钱财胡吃乱用,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但花了冤枉钱,疾病却没有治好,更甚者对身体造成更大的损害。世界卫生组织经过调查而宣布:“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有词为证:

南歌子·无知(单调)(词林正韵)

有病多焦急,无疑少措施。      

不加分析乱投医,不是死于疾病是无知。

疾病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外来侵害而自身免疫力不能抵御产生的疾病,大部分属于传染性疾病。例如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寄生虫等,还有中毒、过敏等引起的疾病。这类疾病必须靠医生用药杀菌、灭虫、中和毒素等才能治愈。天花(已灭绝)、鼠疫、痢疾、疟疾、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结核病、各类寄生虫(条、回、勾、弓形、米猪、血丝虫等)病、蛇咬、狂犬病、食物过敏、食物中毒等都属于此类疾病,这类疾病要靠药物进行治疗。第二类是自身因素引起产生的疾病(包括遗传病),属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例如中老年人常见的各种退行性疾病,都是因为机体衰老退化、免疫力下降引起产生的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不能靠药物治愈,只能靠提高自身免疫力才能痊愈,除非危重病人才需要靠药物暂时控制病情或手术进行治疗。下面就中老年人常见的、发病率最高的疾病——血压和糖尿病进行分析。

高血压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病因相当复杂,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中老年人的血管衰老退化、硬化,血管狭窄,弹性差,血液黏度增高,小动脉阻力增加,内分泌失调等容易引起高血压病。目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有硝苯地平、氨氯地平、β-受体阻断药、氯沙坦、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利尿剂等,都是一个原理,即暂时使血压降下来,药效一过血压又要升高,所以要天天服药,长期服药,甚至一辈子要服药。例如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ECI)治疗高血压,是典型的药物治疗方法。其原理如下:正常人血压高低是由肝脏合成血管紧张素原,由肾脏分泌的肾素与血管紧张素原合成血管紧张素Ang1.Ang1,与肾上腺分泌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合成血管紧张素Ang2。身体能自动控制Ang2的数量,自动控制血管的大小,使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如果Ang2过多或血管狭窄都会使血压升高。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能使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减少,使合成的血管紧张素Ang2减少,血管便松弛,达到使血压降低的目的。利尿剂的作用机制是利尿剂作用于肾脏,促进钠水排泄,暂时降低血容量和细胞外液量,心输出量下降,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这些治疗方法是典型的“治标不治本”。凡药三分毒,长期用药还会产生许多副作用,引发其他疾病。国际高血压联盟调查显示,传统降压药物产生的大量毒素会沉积在血管壁上,服用越多,沉积越多,最终使血管更加硬化,变薄,变脆,容易诱发并加剧各种并发症;损害心脏、脑和肾等重要器官的正常功能,容易诱发脑卒中(脑中风)、心肌梗塞、肾衰竭等疾病。鉴于传统降压药物的种种危害,国际高血压联盟积极倡导非药物绿色治疗法。到目前为止,我国乃至全世界对高血压还没有彻底治愈的药物,那些自称能彻底根治高血压的药物,不能轻易相信。

“糖尿病(DM,Diabetes Mellitus)一词是描述一种多病因的代谢疾病,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随因胰岛素(Insulin)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是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于当年10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和中国糖尿病杂志编委会联席会议,讨论并通过建议使用。西医称为甜性的多尿,中医称为消渴。

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称为血糖。葡萄糖的来源有三个方面。餐后食物经人体消化后变成葡萄糖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空腹时肝脏中贮存的肝糖原,肌肉中贮存的肌糖原分解及糖异化变成葡萄糖;蛋白质、脂肪及肌肉中的乳酸经糖异化过程生成葡萄糖。胰腺分泌的胰岛素是调整血糖的主要激素之一。餐后血糖升高,刺激胰腺胰岛B(β)细胞增加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将葡萄糖送到体内需要能量的地方提供能量消耗;或送到肝脏、肌肉变成肝糖原、肌糖原贮存起来备用;或送到脂肪组织变成脂肪贮存起来,使血糖降低,空腹时胰岛素及其他激素共同促进肝脏、肌肉将肝糖原、肌糖原变成葡萄糖,使血糖升高,胰岛素将葡萄糖送到体内需要能量的地方(特别是大脑和血细胞)提供能量。在胰岛素及其他激素的作用下,血液中的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内,维持血糖的动态平衡。长期慢性高血糖由于血糖水平超过了肾小管吸收葡萄糖的能力,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从而形成糖尿病。正常血糖是空腹3.9~6.1,餐后2小时不超过7.8。如果空腹大于7,餐后2小时大于10,则诊断为糖尿病。

目前国内外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种类较多,主要药物有胰岛素(动物胰岛素和人胰岛素)、磺脲类和双胍类等药物。最普遍方法是口服或注射胰岛素(其原理是人为帮助运输葡萄糖,使血糖降低),不管是动物胰岛素还是人胰岛素,都要天天使用,一辈子使用,也是典型的“治标不治本”。使用胰岛素、磺脲类药物的副作用主要是使用过量、不当或患者不能及时进餐等均能诱发低血糖(双胍类药物对胃肠有副作用)。所以,使用胰岛素要加餐,一日三餐外再加三餐(三餐饮食量分六餐食用),以防止低血糖的出现。患者外出建议随身携带含糖食物和急救卡,以便出现低血糖症状时自救或他人协助相救。动物胰岛素与人的胰岛素不完全相同,动物胰岛素对部分人会产生皮疹。目前国内乃至全世界还没有彻底治愈糖尿病的药物。同样不要轻易相信那些自称能根治糖尿病的药物。

第二类中其他疾病的药物治疗效果和后果,与高血压、糖尿病大同小异,本书主要任务是解决观念问题,其他病例毋庸赘述。

药物的治疗效力是有限的,就算是第一类疾病,药物只是帮助杀菌、杀虫,中和毒素,最终靠自身免疫系统发挥作用得到痊愈;第二类疾病中危重病人可以用药物进行暂时的控制,以便争取时间再靠自身免疫力治愈疾病。总而言之,提高自身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是战胜一切疾病的有力武器,是对待疾病的新观念。

“回春大法”是提高免疫系统免疫力的最佳的方法。大法中以营养全面、均衡为健康的基础对每一个人都适用,对于患有第二类疾病的人,还要进行饮食调节。饮食调节是患有某种疾病的人营养均衡的一种方式。

高血压患者的目标是降低血压。日常饮食中的食物对身体各种功能有增强、减弱或无影响三种情况。以血压为例,每种食物对血压都有提高、降低或无影响三种效果。作者患有低血压疾病,经过长时间对各种食物食用后测量血压发现:狗肉、乳鸽、猪腰、白酒、油炸食物和南方人认为燥热性的蔬菜、水果等有提高血压的作用;贝壳类水产品、寒凉性蔬菜、水果和葡萄酒等有降低血压的作用。作者通过饮食调节,血压基本正常。所以,患有高、低血压疾病的人,无需吃药,要注意饮食调节(根据个人试验情况进行),有高血压的人多吃有降压作用的食物,少吃有升压作用的食物,有低血压的人则相反。血液黏度高的患者还要多吃稀释血液的食物。同时,要加强运动健身(严重患者除外),运动刚开始5分钟血压可能略有升高,5分钟后逐步降低,经常运动血压逐步恢复正常。这是由于运动时增强血液循环,血管松弛,出汗又可降低血容量,所以血压降低。运动开始5分钟内动作要慢,5分钟后逐步增加运动量。此外,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利用饮食调节、运动和睡眠使血压逐步恢复正常还有许多好处,就是无需追查发病原因(指原发性高血压),适合所有高血压患者,无任何毒、副作用。如果是严重患者,有明显的症状并影响正常生活,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定降压药物,暂时控制血压,然后按照上面三个方面进行根治。

糖尿病患者的目标是降低血糖。通过饮食调整、适当的运动和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样可以达到目标。餐后小肠吸收葡萄糖进入血液,血糖急剧升高,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不能及时将葡萄糖运走,使血糖保持较高水平。如果减少小肠吸收葡萄糖的量或降低吸收速度,血糖相对会较低。有两种方法可以使血糖降低,一是少食,二是食用糖化指数较低(糖化速度较慢)的食物。营养全面、均衡是健康的基础,少食会营养不足,免疫力下降而使疾病加重,同时少食使人受饥饿的痛苦,对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此法不可取。每一种食物的糖化速度都不同,单糖(葡萄糖、半乳糖和果糖)小肠可以直接吸收。同样是大米食品,稀饭(粥)、米粉的糖化速度快,干饭、炒饭的糖化速度慢,一般粗杂粮比精细粮的糖化速度慢。根据以上情况分析,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调整是:不吃单糖少吃双糖(蔗糖、麦芽糖),吃干不吃稀,多吃粗杂粮少吃精细粮,多吃豆类食品,多吃蔬菜和粗纤维的食物。另外,消化吸收过程中,将蛋白质主要变成多肽或氨基酸进行吸收,将脂肪主要变成甘油三脂和脂肪酸进行吸收。所以,适量增加鱼、蛋、肉类食品,减少糖类(淀粉)食品,也是降低餐后血糖的有效办法。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病情以各种食物作对比,一定可以找出合理的饮食。其次,少量多餐可以降低血糖;运动健身消耗部分能量,可降低血糖。各种方法并用,患者完全可以痊愈,无需药物治疗(严重患者有时需要用药物控制除外)。

中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普遍现象,疾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用正确的观念对待疾病,不能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疾病。

请君牢记:“回春大法”提倡:必须正确对待疾病,切忌有病乱投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