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病因与预防
(一)病因
引起疾病的原因,包括体内和体外的致病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人类对病因的认识是随着医疗实践与医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病因概念同哲学中的因果范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说,病因概念就是哲学原因范畴的具体化。
人类对病因研究重要线索和重要方面之一是对致病因素及其分类的研究。中国汉末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提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把致病因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种。这是对致病因素分类的一个重要贡献。随着医学的发展,人类发现和认识了愈来愈多的致病因素。现代医学所发现的众多的致病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体内致病因素和体外致病因素。体内致病因素包括人体内疾病防御免疫机制的过弱或过强,内分泌系统的亢进或减退,细胞异常生长——增生和肿瘤,营养不良,精神因素,遗传因素(基因突变、染色体形态或数目异常),年龄(增龄引起疾病)等。体外致病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包括生物因素(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理化因素(中毒、机械损伤、冻伤、烧伤、电击伤、压力伤、减压伤、辐射伤等),机体必要物质的缺乏,季节、气候、地理条件等。社会因素包括劳动条件、卫生、居住条件、风俗习惯、社会动乱、生活方式等。研究每种疾病的病因时,关键是要了解有关体内外致病因素如何相互作用而引起该疾病的。由于医学的发展水平不同、认识病因时的指导思想(包括哲学指导思想在内)和思路的不同,在不同的时期会形成不同的病因概念模式。一种病因概念模式在形成之后能影响当时和以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病因研究的方向,成为预防和诊治疾病的指导思想。
19世纪以来,主要的病因概念模式是特异性病因学概念模式,它的特点是认为每一种疾病总有一种特异性病原体(细菌或病毒)。但现代免疫学、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使人们看到了特异性病因学概念模式的主要缺点——片面性和简单直线性关系的观点。如细菌性痢疾的病因,除了痢疾杆菌外,还因人体内抗体IgA不足。由于以往的病因概念模式已经不能指导对癌症、心血管病等疾病病因的研究,这就提出了更新原有的病因概念模式的要求。英国流行病学家弗里德曼提出了心肌梗死因果网络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要求。可以说,在现代已经形成了一种因果网络的病因概念模式。病因因果网络模式的主要特点如下:
1.病因不是单因素而是多因素,包括人体和环境的各种因素。人体的因素不仅有生物学的因素,而且有精神因素;环境因素不仅有自然因素,而且有社会因素。疾病是由各种因素协同作用的最后结果。这就避免了单因论的片面性。
2.在因果网络中,在不同层次上,各种因素之间不仅有纵向联系,而且有横向联系。表现出各因果链之间的互为因果关系。疾病是因果网络上各条因果链在发展过程中相互转化的最后结果,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中间有很多“中介”链。这就避免了简单的直线式的因果决定论。
3.最初的因果链和最后的结果之间,可以是必然联系,也可以是偶然联系。因而虽然有最初的因果链,由于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因果链相互作用而可能引起不同的结果,这就避免了机械因果决定论。
病因因果网络模式在指导疾病防治方面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在预防医学方面,可以着重研究因果关系网中最高层的因果链,采取预防措施,这就突破了单纯从临床观点研究病因的局限性。在临床医学方面,可以着重研究因果关系网的中间层和低层的因果链,这就突破了把病因学和发病学割裂的旧观念,促使人们把二者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动态、因果关系的转化来观察病因和病程。
(二)预防
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在现代医学中,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一起构成了现代医学的三大组成部分。预防医学的发展水平,不但是医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而且也是整个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
预防医学是从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来研究如何促进和维护健康的。但从总体上看,它尤其是一个社会性问题。人们现已觉察到新鲜空气、清洁饮水和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是防病与维护健康的重要条件。为了找到预防疾病的有效方法,往往需要首先认识疾病的原因,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历史上,“特异性病因学说”的提出是有重大进步意义的。如在发现了结核杆菌、白喉杆菌、霍乱弧菌等致病微生物后,医学家又相继提出了预防这些传染病的方法,从而推动了预防医学的发展。这种针对“特异性病因”的预防方法不但在对付传染病方面取得了成功,而且应用在对某些非传染病(如维生素缺乏病、微量元素如碘缺乏病、生理代谢病如糖尿病等)的防治工作也获得了明显的效果。病因学说的发展和变化必然要影响到预防医学有关内容的发展和变化。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发现若用特异性病因学说去指导寻找一些慢性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精神病、慢性气管炎等病的病因就会碰到困难,因为这些病的致病因子可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因此,探索这些病的病因时需要从“多因复合病因学说”来考虑。在不能辨别何者为特异、何者为附加因子的情况下,凡是与发病有关的因素,则统称为“危险因素”,而目前慢性病的预防策略亦转向控制或消除各病的危险因素。
在历史上,预防医学曾经长期被忽视,重治轻防的思想今日也仍然普遍地存在着。究其原因,既有社会性的原因,也有医学观念方面的原因。因此,需要从社会和医学等方面着手努力搞好预防工作和发展预防医学。
预防疾病、促进和维持健康是预防医学的总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不但需要医学知识,而且需要运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不但需要医学工作者和卫生部门的努力,而且需要其他社会部门(包括政府)的共同努力。总之,预防是一个综合性、社会性的医学问题,它广泛地涉及环境卫生工程、卫生保健设施、国家卫生事业预算、立法和法令、经济水平、卫生条件、教育文化水平、优生、营养、社会习惯及风气等许多方面的问题,是个系统工程。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必然要求日益提高预防工作的水平;另一方面,预防工作和预防医学的发展水平又成了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