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治疗与康复
(一)治疗
为解除病人病痛而进行的活动。医学的最重要的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和探索治疗的原则、方法、措施、对策等问题。在治疗这个复杂的过程中,人们遇到了许多深刻的医学性质的问题和哲学性质的问题。
远古时代,人们曾把健康与疾病看成是鬼神的安排,主要用祈祷或咒语来治疗疾病。在经历了同疾病斗争的漫长历程,人们才逐渐发现、积累和掌握了一些可以消除症状、减轻病痛的药物和方法。尽管在古代治疗的方法十分简陋,但还是积累了不少有用的治疗经验,特别是在治疗思想方面,提出了一些至今仍不失其为指导意义的原则。诸如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就提出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强调对因治疗(审证求因,治病求本)和治疗的个体化(辨证施治,同病异治)等。
19世纪以来,医学不论是在对生命与疾病本质了解的广度与深度上,还是在治疗疾病的技术上都有了巨大的进步。治疗不再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经验积累,而是逐渐成为知其所以然而使之然的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对生命及疾病本质认识的深入,医学所掌握的治疗手段有了巨大的进步,即内科学作为基础的药物治疗为主的学科群,与外科学作为基础的手术治疗学科群,还出现了物理治疗、放射治疗、核医学、心理治疗、体育治疗、生物反馈、医学工程等新的治疗手段。其临床选用的目的如下:
1.对因治疗,又称特效疗法。治疗目的是消除病因达到根治的目的。
2.对症治疗。治疗的目的不在于消除病因,而在于消除某些症状。应当说,许多疾病在病因未被认识时,所采取的治疗措施都属于对症治疗的范围。但在病因尚无法消除或症状本身构成对生命的威胁时,对症治疗就是必要的正确的选择。
3.支持治疗。治疗的目的既不是消除病因,也不针对某些症状,而是为了改善病人的一般情况,如营养、精神状态等。严格地说,一切治疗都必须以支持治疗为基础,这点容易被医务人员忽略,特别是在精神上对病人的支持方面。当病人的一般情况不允许接受其他治疗时,支持疗法就具有重要意义。有时改善病人的一般情况本身就具有治疗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这三种治疗方法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选用或联合运用,因病、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医生水平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志。
治疗的目的是治愈疾病,使病人恢复健康。可是,由于各种原因,治疗常常在产生预期正面效果的同时又产生某些副作用。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与条件下,治疗反而又成了新的致病因素,产生了医源性、药源性疾病。这就尖锐地提出了必须辩证地对待治疗,必须正确处理治疗过程中各种辩证关系的问题。所以,对于病人不是治疗措施愈多愈安全,而是在达到治疗目的的前提下,应力求减少对人体内环境的干扰,对于已有特效疗法的疾病也应作如此考虑。
(二)康复
原意是“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是,就其整体来讲,包含康复医学、职业康复、社会康复,而康复医学仍是基础。
康复医学是指运用医学科学技术,包括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使人们因疾病、损伤造成的功能性障碍,尽可能地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在其身体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使残疾者能够自理生活以至自食其力,借以消除或减轻残疾者本人、家庭和社会在身体、精神和经济上的负担。
康复医学的服务对象,不仅是残疾者,而且还有老人、某些慢性病病人、手术后或某些疾病恢复期的病人,近年来有些疾病的急性期也采用康复医学的某些方法。依据康复对象和病种的不同,康复医学有以下的分支,诸如老年病康复学儿童康复学、心血管病康复学、肿瘤康复学、精神科康复学等。近年来,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注意到,康复工作必须和预防相结合,逐步形成了预防性康复医学,侧重研究残疾以及某些慢性病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方法。实际上,如果社会或个人采取积极措施,诸如推广优生优育等,原发性残疾例如先天性智力障碍或身体缺损的发生率是可以减少的;如果注意精神卫生,推行保健体育,加强劳动保护,防止意外事故等,继发性残疾也是可以减少以至避免发生、发展的。
本章思考重点:
1.如何理解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是现代医学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如何把握在现代医学思维方式的转变中,健康与疾病、治疗与康复等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上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