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医学的养生思想

传统医学的养生思想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医学认为,自然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亦称大宇宙,而人是生活在整体或大宇宙中的。因此,对疾病的防治是保健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医学中所讲的精神与现代医学所指的精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传统医学在养生时要求人们达到“恬淡虚无”的境地,但并无让人无所作为之意。传统医学认为脏腑不但是具体的器官,它还与人的情志有关,亦即“形神合一”,这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大特色。

一、 传统医学的养生思想

(一)天人相应

传统医学认为,自然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亦称大宇宙,而人是生活在整体或大宇宙中的。人一方面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是一个不断受到自然界影响的统一整体。这就是“天人相应”的主要内容。《黄帝内经》中,对如何养生保健,曾有“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记述,既强调了养生要顺应自然,又提出了一些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基本方法。

(二)治未病

疾病一方面使人们受到病魔的困扰,导致生命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又能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早衰减寿。因此,对疾病的防治是保健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的养生学在防病治病上,更加重视防病在养生学中的地位,有“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的论述,提出“对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未病的观点。

(三)四季养生

传统医学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顺应四时在养生中的重要性,总结出一套四时养生的具体方法。

春季是万物推陈出新的季节。人们应当晚睡早起,使形体舒缓,气血流畅,使心情舒畅顺达,与春天的生发之气相适应。

夏季是万物繁荣色彩秀丽的季节。人们应保持心情愉快,精力充沛,适量出汗,使阳气得以疏泄。

秋季是万物成熟的季节。气候由温转凉,人们当早睡早起,使神志安宁,避免感冒,使呼吸道保持通畅。

冬季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天寒地冻,人们应当顺应自然,日出而起,早睡晚起,不扰阳气。

总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界四季的正常变化。人体生活在自然界中,理当适应自然界的四时变化,才能达到人体同内环境和周围外环境的统一,避免外邪的侵袭、阴阳的失衡,使人体的内环境保持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益寿强身的目的。

由于受生理状况的限制,老年人要特别注意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尽量做到传统医学所说的“顺四时而适寒温”。

及时增减衣服,避寒防暑。同时还要注意掌握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规律性,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提高人体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谚语所说的“春捂秋冻”就是这个道理。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传统医学四时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指导人们适时调补的主要法则。所以春夏之季,应适当食用一些具有温热助阳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秋冬季节,应适当选用一些属性偏于寒冷养阴益精的食物,如银耳、木耳大白菜豆腐、梨等。

(四)精神调摄

传统医学中所讲的精神与现代医学所指的精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精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说,并成为精神调摄的指导原则。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传统医学在养生时要求人们达到“恬淡虚无”的境地,但并无让人无所作为之意。它要求人们不要“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能够做到“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使心神安宁,精神无忧。

传统医学认为脏腑不但是具体的器官,它还与人的情志有关,亦即“形神合一”,这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大特色。人的情志活动主要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也就是“七情”。调养得当,则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如“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气血调和。反之,七情过极,则“怒则气上”,“伤肝”;“喜则气缓”,“伤心”;“思则气结”,“伤脾”;“悲则气消”,“伤胃”;“忧则气随”,“伤肺”;“恐则气下”,“伤肾”。

总之,对于老年人来讲,应当清心寡欲,保持心胸宽阔、性格开朗、情绪稳定、祛除杂念,如此方能使心神安宁,精神无忧,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