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正确对待和使用抗生素
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许多人存在不少误区。
误区之一:抗生素可以预防感染。某职工为预防感染,服用了大剂量的抗生素,引起腹泻。医生又用抗生素止泻,结果腹泻越来越厉害,生命垂危。专家会诊是由于滥用抗生素导致的“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立即停用抗生素,并采用生态平衡治疗,病情很快得到控制。专家指出,抗生素起不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而且每服用一次抗生素,就产生10%的耐药率;所以,必须控制抗生素的使用。
误区之二:抗生素可以外用。不少外科医生经常把抗生素配成液体冲洗伤口,有的在术后向伤口内撒抗生素粉剂,这都是很不正确的。不少患者用利福平点眼,而利福平是治疗结核病的首选药品,国外对利福平严禁外用。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我国结核菌耐药率高达46%。不能说与利福平的滥用毫无关系。
误区之三:对抗生素期望值过高。许多的病人使用抗生素一两天后没有明显好转,就要求医生用其他抗生素,或增加使用其他抗生素。专家认为,对急性感染,抗生素一般要用3~5天。如果一个普通的感冒用几种抗生素,会增加细菌的耐药性,还将造成二重感染。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的;能有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
误区之四:新的抗生素比老的抗生素好。不少人认为抗生素“越新越好”,“越贵越好”,“越高级越好”。其实每种抗生素优劣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比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第三代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也便宜,再加上人们经常使用,疗效反而可能更好。
误区之五:将抗生素等同于消炎药。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如病毒性感冒或哮喘病人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没有效。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瘀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误区之六:抗生素是万能药。抗生素是一类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使用相当广泛,但抗生素不是万能药。医生选用抗生素治疗成败的关键,主要在于明确判别感染菌,并与抗生素的抗菌谱和作用特点相匹配。不幸的是,抗生素常被没有充分理由地使用(如被错误地用于治疗感冒和流行性感冒等)。滥用抗生素的结果,使越来越多的细菌产生对现有抗生素的耐药性。总之,在选择和应用抗菌药物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如以药物抗菌谱、细菌学诊断及应用抗菌药物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如以药物抗菌谱、细菌学诊断及体外试验等方面为选药的重要依据,切不要将抗生素当作万能药应用;要合理联合应用抗生素,以使药物发挥协同作用,延迟或减少耐药菌产生;对肝、肾功能衰退者,要注意选择抗生素的种类,如对肝功能衰退者,应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氯霉素、林可霉素、红霉素、利福平及四环素类等;对肾功能衰退者,在应用主要经肾排泄的抗生素时应减量,并应避免或慎用对肾脏有毒性的氨基糖甙类等抗生素。
由于以上误区,抗菌药物目前应用中的主要问题是:
(一)经验性或臆断性用药太多,用药前送检相关标本做微生物学检查的过少。
(二)适应症过宽或失控,无适应症、目的不明确的所谓预防性用药太多(如误用做退热药,病人点名要药等)。
(三)药种选择失当,选用广谱抗菌药物偏多而依据很不充分。据统计,仅超前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全国一年就花费7亿多元。此外,耐药率已高的抗菌药物未及时停止或限制使用。
(四)用药方法不当,如联合用药种类过多或不合理,更换频繁,剂量偏少或偏大,疗程过长或过短等。
(五)未充分运用药物代谢动力学与工效学知识指导合理用药,研究个体化给药方案尚不普遍,血药浓度监测尚待推广。
(六)未重视不良反应对病人及其疾病的影响,加之销售无序,随意用药,助长了抗菌药物的滥用。
国内医学专家指出,目前耐药菌特别多,尤其是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令人担忧。其中以急性呼吸道细菌性感染、细菌性脑膜炎、细菌性肠道感染、淋病、医院获得性感染、结核病等尤为突出,且危害日趋严重。倘若病原菌对第三代孢菌素、碳青霉烯类、万古霉素及氟喹诺酮类均产生耐药,或耐药菌引起感染流行,将会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值得关注的是,耐药现象多见于条件致病菌(其中许多是人体正常菌群)。它们的耐药率有的比较高,有的还在上升,而且从单一耐药过渡到多重耐药现象日趋突出。滥用抗菌药物已使学者惊呼:“滥用预示着抗生素时代的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