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健身的八种作用
按摩是祖国医学外治法之一,虽不同于药物、针灸治疗,但其基本治法亦以中医基本理论为依据,不外乎补虚泻实、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使气血复归于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
按摩是用手法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病的一种疗法。因此,手法的治疗作用取决于:手法作用的性质和量以及被刺激部位或穴位的特异性。换言之,对某一疾病用一定性质和量的手法,作用于某一部位或穴位,就起到某一特定的治疗作用。如果以同一性质和量的手法,刺激不同的部位或穴位,所起的作用则不同;不同性质和量的手法,刺激相同的部位或穴位,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因此,不能单纯地用手法的性质和量来区分按摩的治疗作用;同样,也不能单纯地用被刺激部位或穴位的特异性来区分按摩的治疗作用。对按摩治疗作用的研究必须把手法和部位(或穴位)结合起来进行。
根据手法的性质和作用量,结合治疗的部位,按摩治疗有温、补、通、泻、汗、和、散、清八法,现将八法分述如下。
1.温法 具有温通经络、舒筋活血的作用。手法以作用面积小、深透力相对较强的摆动类和挤压类手法为主,其中以点法、按法、捏法、拿法、拨法等最为常用。适用于慢性筋伤、寒证等疾病。如颈神经根型颈椎病,因其为慢性退行性病变,骨质增生刺激与压迫神经根,症状表现为疼痛、麻木、功能障碍等,每因天气变化症状加重,得温则痛减。应用以上手法治疗相关的部位或穴位,舒筋活血,促进气血的运行,局部及相关部位产生温热胀痛感(患者自觉舒适),以上症状逐渐改善或缓解。再如胃脘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症状表现为胃脘部疼痛,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饥时痛减,纳后痛增。应用点法、按法治疗足太阳膀胱经的胃俞、任脉的中脘、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以和胃止痛。
2.通法 通法具有活血止痛、松解粘连的作用。手法以作用面积相对较大、应用轻重交替的挤压类手法和摩擦类手法为主,其中以推法、擦法、按法(双掌重叠按法)、点法、捏法、拿法、拨法等最为常用。通法适用于陈旧性、经久难愈的慢性损伤,如肩关节周围炎的慢性缓解期,多因急性损伤诊疗不当或患者失治,加之于其他方面的原因,形成慢性积累性损伤。凡经络不通之病,宜用通法。
3.补法 补法具有补益气血、强筋壮骨的作用,则称之为补法。手法用作用面积广泛、压力轻柔的摩擦类手法、振动类手法和叩击类手法。其中以摩法、擦法、搓法、振法、拍法等最为常用。适用于经久难愈的慢性积累性损伤,如慢性腰肌筋膜劳损,应用以上手法治疗其相关部位或穴位,达到强筋壮骨的作用。其他疾病治疗也亦如此。
4.泻法 泻法具有泻下、疏通的作用,则称之为泻法。手法以作用面积相对广泛、压力轻重交替的摩擦类手法和挤压类手法为主,其中按法、点法、捏法、拿法、摩法、推法等最为常用。此法在临床适用于内科疾病中的腹胀、腹痛、便秘和妇科疾病中的痛经等病症。
5.汗法 汗法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则称之为汗法。手法用作用面积小、压力重、刺激性较强的摆动类手法、挤压类手法和叩击类手法,如一指禅推法、点法、按法、捏法、拿法、拨法、拍法等。汗法是发汗、发散的意思,使病邪从表或由里至外而解。汗法大致适用于风寒外感和风热外感两类病症。凡外感风寒、风热之邪,用拿法、按法、一指禅推法,对祛风散寒、解肌发表均有显著疗效。
6.和法 和法具有调和气血、平调阴阳之意。手法用作用面积广泛,动作幅度相对较大,压力由轻至重、再由重至轻的摆动类手法、摩擦类手法和挤压类手法,如揉法、摩法、推法、抹法、捏法、拿法等。凡病在半表半里,在不宜汗、不宜吐、不宜下的情况下,可应用和解之法。按摩运用此法,手法应平稳而柔和,频率稍缓,可调脉气、和经血。运用于气血不和、经络不通所引起的肝胃气痛、月经不调、脾胃不和、周身胀痛等症。通过手法和经络穴位等的作用,达到气血调和、表里疏通、阴阳平衡的目的,恢复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和气血的方法有四肢及背部的,一指禅推、按、揉、搓等或用轻柔的拿法治疗肩井等方法。和脾胃、疏肝气则用一指禅推、摩、揉、搓诸手法在两胁部的章门、期门,腹部的上脘、中脘,背部的肝俞、胃俞、脾俞治疗。
7.散法 散法具有行气散瘀、活血祛瘀等作用。手法用作用面积小、压力相对较重的摩擦类手法和挤压类手法,如指摩法、指推法、肘推法、指按法、肘按法、拨法、点法、捏法、拿法等。散者即消散、疏散之意。按摩的散法有其独到之处,其主要作用是治疗有形或无形之积聚。跌打损伤必使血脉受伤、恶血留滞、壅塞于经道,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
8.清法 清法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作用。手法用作用面积广泛、压力稍重的摩擦类手法和挤压类手法,如按法、点法、捏法、拿法、推法、抹法、擦法等。本法包括清热解毒与凉血止血法,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法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