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山川河流,无非想成为其知己。
经验和科学都告诉我们,我们进食,是为了补充能量,所以吃什么就很关键,阴阳协调理论在食物上的运用就是寒热之区别。一个人如果不补充而是持续消耗热量的后果是什么?就是等着别人来到你的身边,摸一摸你的身体,然后说:“凉透了。”身体已成为尸身。
为了补充热量,我们需要进食。但热量摄取过度,大于身体的承受力便会产生副作用,故营养学家常告诫世人警惕热量过大的食物,如酒肉要适量,同时也会配以消耗热量的食物,这叫做阴阳协调。
以茶待客的起源,正是源自茶水的这种活性。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人无论是站着,还是走着,没有坐下之前都会被视为耗费能量并产生热的阶段,那么,坐下就需要为身体降温,阻止热的持续消耗。身体除了补充热量外,还有阻止热量消散的办法,其中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饮水。人学会使用火之后,煮开水也被视为一种热量耗散的直观经验。可以目睹其从减少到完全蒸发的全过程。从水到开水,再到茶水,文明被持续推进。
茶必须与水结合才能成为饮品,在语义学上,我们会看到水与茶结合,产生了茶水,与果结合产生了果汁,果汁与茶水的并肩,就是一种凉性的制造,让人安静、平和、清冽。而肉类和酒,被视为热性的食物,热让人想起发热症、热闹、喧哗、烦躁不安……甚至是整个尘世。故玄学家与佛教徒将茶视为清淡、悟道的良友,意味深远。
古人深信,人的身体和思想都会受环境影响。背井离乡的游子,临行之时都会怀揣着一抔故乡的泥土,在每一个水土不服之地,和水进肠胃,以保命脉,同时也缓解了思乡之情,冲淡了离愁别绪。李时珍说,人乃地产,要与山川之气流通。这关乎寿命,金石草木随水土之性,更何况是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每次出行,要么带茶膏,要么带方便的袋泡茶。今之茶,昔之土,就算配以异地之水,也能激发故情旧怀。在每个旅馆中独自品茗的空间,不听鸟啼花落,亦是悠然。
文字书写山川河流,并非为点缀之用,而是想成为丘壑知己。《康熙鹤庆府志》里,记载了多处名泉,最神奇的莫过于观音山的春水,立夏前三日出,七日止。春水在地下流走,必须掘地数尺方可得,村民听到淙淙水声,便循声挖开,此水能治疗百病,走茶马古道的马帮饮之不染瘴疠,而患者饮后亦能马上缓解疾疫。
鸟识好水。每年寻春水都是鹤庆大事,但每年都有数百只鹦鹉、斑鸠来群饮春水,与人争锋,居然把春水喝尽,之后但凡听到鸟叫,春水都吓得不敢出来。
好水总会令人想到茶,明代上海人冯时可入滇,看到彝族聚集地楚雄山中清泉自流,叹息滇人不善制茶,辜负了大好清溪(《滇行记略》)。彝族把有好水的地方称为“西拉龙”,意思是“真龙宝地”。寻甸有一地名叫西拉龙,优质水源每年吸引了黑颈鹤
的造访,再次印证了鸟识好水。今天这里的人除了会用水酿酒,也会用水泡出色香味俱全的茶。
从酒到茶,水在调剂着人的生活。在明代,茶生活是一种进步的典范,意味着品质与品位。明代人对饮茶的重视,是群体性的。徐霞客在其游记里批评说,云南茶味虽佳,但茶叶形态不美。云南巡按刘维亲到大理感通寺,亲自传授僧人如何用寺内泉水泡出好茶。
好水,好茶,需要有好的泡茶法才能馥馥袭人,百世传香。
明代钟惺《虎丘品茶》云:“水为茶之神,饮水意良足。但问品泉人,茶是水何物?”诚哉斯言,一句“水为茶之神”可谓精妙绝伦,任何高贵名茶,倘若不与水发生关联,它永远都是可弃之不用的叶子,再无他用。
如果没有茶,只有水,会不会搅了雅兴?
也许不会。
明代喝茶高人冯开之好茶,喜欢喝茶清谈。有一次,送茶的童子只顾着送茶壶,却忘记在壶里放茶,兴头上冯开之喝着白开水,捋着长须,笑呵呵地赞道:“得法”、“茶味醇正”。听的人也只好顺口称赞,从此老冯在江湖上也多了一个“白水先生”的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