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体阴阳四季变化的规律

人体阴阳四季变化的规律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变化,人体对这些影响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病理生理变化。人类不能改变大自然,但可以通过努力来适应大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当气候变化过于急剧,超过了人体调节的能力,或当人体调节功能失常,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适应性的调节时,人体就会患病。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失去平衡的结果。因此,适应四时气候变化,保持人与自然的平衡,就能减少季节性疾病,维持人体健康。

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变化,人体对这些影响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病理生理变化。这种天人相应的辩证关系,指导着中国古代养生学的发展和研究。汉代大史学家班固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云: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古代养生家用顺乎自然为养生长寿的主导思想,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李耳在《道德经》中就已明确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论点。人为自然的产物,若欲长生,必要顺乎自然,以适应四时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保持内外协调一致。

在古代养生学中,人和天地相参的关系是以四时(春、夏、秋、冬)、五行(金、木、水、火、土)配五脏(心、肝、脾、肺、肾)的理论加以描述的。木主春,通于风气,在脏为肝;火主夏,通于热气,在脏为心;土主长夏,通于湿气,在脏为脾;金主秋,通于燥气,在脏为肺;水主冬,通于寒气,以脏为肾。

一年之中,春为首,春夏之时,气候温暖,地气升浮,阳生阴长、万物俱生;时至秋冬,气候寒冷,天气沉降,阳杀阴藏,万物俱潜。升己而降,降己而升,如环无端,运化万物。

天气如此,人也应之,这样才可以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素问·脉要精微论》深刻地探讨了人体气血津液随时序变化的规律。“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此处虽则讨论的是四时脉象的浮沉变幻,实质上,乃是人体受四时气候影响后,所发生适应性调节的显现。人类不能改变大自然,但可以通过努力来适应大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

当气候变化过于急剧,超过了人体调节的能力,或当人体调节功能失常,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适应性的调节时,人体就会患病。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失去平衡的结果。

四时气候变化,每一季节都有它不同的特点,因此除了一般疾病外,常常发生一些季节性疾病,或时令性流行病。如春季感冒、流感,小儿肺炎的患病率会升高;乙型脑炎多发生于夏季;麻疹、流脑、猩红热等传染病多发生于春夏季节;慢性支气管炎多发生于秋冬时节;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多发于11月至翌年3月;脑梗死多发于夏季5~7月份;消化性溃疡多发于季节交替的时节。因此,适应四时气候变化,保持人与自然的平衡,就能减少季节性疾病,维持人体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