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哪几种作用机制是什么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哪几种作用机制是什么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抗血小板的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片、氯吡格雷片及噻氯匹定片、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药。其作用机制分别为:①阿司匹林肠溶片。它们并不影响COX活性,但能够减弱其他激活剂通过血小板释放ADP途径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由于阿司匹林作用于另外一条由凝血烷A2介导的路径抑制血小板活性,因此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ADP受体拮抗药可望获得协同抗栓效应。

目前抗血小板的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片、氯吡格雷片(波立维、泰嘉)及噻氯匹定片(抵克力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药(阿昔单抗、替罗非班)。其作用机制分别为:①阿司匹林肠溶片。阿司匹林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多的抗血小板药物,其作用的主要环节是通过与血小板的环氧化酶(COX)活性位点丝氨酸产生共价键性乙酰化而使该酶受到抑制,从而阻断花生四烯酸通过COX途径转变为前列腺素环内过氧化物(PGG1,PGH2),进而减少凝血烷A2(血栓素A2,TXA2)的形成,抑制血小板的聚集。②氯吡格雷片、噻氯匹定片。噻氯匹定和氯吡格雷都属于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药,主要通过拮抗ADP受体,干扰纤维蛋白原结合膜糖蛋白b/aⅡⅢ,从而抑制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它们并不影响COX活性,但能够减弱其他激活剂通过血小板释放ADP途径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由于阿司匹林作用于另外一条由凝血烷A2介导的路径抑制血小板活性,因此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ADP受体拮抗药可望获得协同抗栓效应。噻氯匹定和氯吡格雷也可抑制由切变应力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对已形成的血小板血栓能够产生去聚集作用。③血小板膜糖蛋白GPb/aⅡⅢ受体拮抗药(替罗非班、阿昔单抗):是血小板膜糖蛋白b/aⅡⅢ受体抑制药,可阻断各种途径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反应,是目前最强的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