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标志着炎热的脚步逼近。“暑”是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暑胜则地热”,故夏季易感受暑热之邪而致病。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暑性炎热 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具有酷热之性。暑邪侵犯人体多出现高热、口渴、面赤、心烦、汗出、脉洪大等一派火热征象。
2.暑性升散 升散,即上升发散之意。暑邪易于上犯头目,且易入心经,侵犯人体后,可致腠理开泄而大汗出,这就是“升散”的主要表现。人体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津液亏损,则可出现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少等。而且在大量出汗的同时,往往气随津泄,而导致气虚,故伤于暑者,常可见到气短乏力。中暑兼见四肢厥逆,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称为暑厥。暑热引动肝风而兼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称为暑风(暑痫)。
3.暑多挟湿 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天暑下逼,地湿上蒸,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间,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故常见暑湿相兼为病。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小便短赤,舌苔厚腻等湿阻症状。
中医治疗暑邪引起的疾病,多采用清热解暑、益气生津的方法,兼有湿邪的暑湿证,配合清热解暑化湿。若暑热化火内传心营,引起闭窍动风之变时,则须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清心凉营,化痰开窍,凉肝息风等法。
夏日防治暑邪侵袭,应避免在烈日下劳作或长途行走,或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现代医学证实,夏日阳光中的紫外线特别强烈,如果在阳光下暴晒过久,热射线可穿透人体毛发、皮肤、颅骨射到脑膜和脑细胞中去。天气潮湿闷热,汗孔宣泄不畅,机体散热困难,余热大量积蓄,从而引起中暑。所以,在生活、工作场所,要充分利用一切现有的降温设备,如电风扇、空调等,以预防中暑。另外,思想宜清净,饮食宜清淡,居处宜清凉可有效预防暑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