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季提升阳气的好方法

春季提升阳气的好方法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营养学认为,缺少维生素B,且饮食过量是引起“春困”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春季进行锻炼的人,抗病力强,一年中很少患呼吸系统疾病和其他传染病。据研究调查,人群中约有85%的人平均一年要患3次感冒。在流感流行期间,可用食醋熏蒸法。

春天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季节。春归大地,冰雪消融,阳气升发,万物复苏,此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节制和直达春阳之气,并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加以调摄,以保障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健康发展。

1.精神调养 春应于肝,从中医脏象理论看,肝藏血,主疏泄,在志为怒。肝阴血不足,则疏泄失职,阳气升泄太过,表现为稍受刺激则易怒。肝最喜调达舒畅,恶抑郁恼怒。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说:“肝与胆为表里,足厥阴(少阳)也。其经旺于春。乃万物之始生也。”肝胆经气都在春天旺达条畅,古人认为在美好的春天里,精神调养要应于万物蓬勃的生机,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在精神修养上做到心胸开阔,情绪乐观,向社会和自己周围施予善良爱心。而同时还应像《类修要诀》提到的那样:“戒怒暴以养其性,少思虑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历代养生家还认为,在春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春天,应踏青问柳,登高赏花,游山戏水,行歌舞风,陶冶性情,以利春阳之气。总之,春之时,务使精神愉快,气血调畅,以使一身之阳气活活泼泼地运生,符合春阳萌生、勃发的自然规律。

2.起居调养 春回大地,天气渐暖,空气湿润,使人皮肤逐渐舒展,循环系统功能加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各器官负荷增加,于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一种镇静、催眠作用,使身体困乏,民间称为“春困”。如何适应这种生理变化?汪绮石在《理虚元鉴》中指出:“春防风,又防寒。”衣着方面既要宽松舒展,又要柔软保暖。同时根据初春乍暖乍凉的天气特点,衣服不可骤减,如果过早脱去棉衣极易受寒,寒则伤肺,出现呼吸系统的疾患,如流感、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病。因此,遵照“春捂秋冻”的原则,做到随气温变化而加减衣服,使身体适应春季气候变化的规律。

3.饮食调养 春季阳气升发,人体新陈代谢也开始旺盛,饮食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宜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之物。初春阳气初发,辛甘之品可发散为阳以助春阳,温食利于护阳,如葱、姜、枣、花生等皆宜,但不宜食大热、大辛之品,如参、茸、附子等。春为肝气当今,肝过旺则克脾,使中土衰弱,不利健康。饮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因多食酸可引起胃酸分泌障碍,影响消化吸收;多食甘使脾土受克而损脾气。在春季提倡多食含维生素B较多的食物和新鲜蔬菜。现代营养学认为,缺少维生素B,且饮食过量是引起“春困”的原因之一。故要常吃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菜花、圆白菜等,寒凉油腻之品易损脾阳,应少食。

4.运动调养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体质投资的最佳季节。春光明媚,空气清新,暖风拂面,柳丝吐绿,春花娇媚,万物勃发。这种环境最有利于人体吐故纳新,采纳真气,以化精血,充养脏腑。实践证明,春季进行锻炼的人,抗病力强,一年中很少患呼吸系统疾病和其他传染病。一旦学习和工作起来,思维敏捷,办事效率高,不易疲劳。

由于寒冷的冬季里人们多在室内活动,室外活动少,因而各脏腑器官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进入春季后,就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选择户外锻炼项目,一般以简单易行又富有兴趣的活动为好:如太极拳、太极剑、保健功、易筋经、八段锦、慢跑,乃至放风筝、荡秋千、“踏青”等我国民间项目。进行这类活动,就能让身体在春光中最大限度地汲取大自然的活力。

我国养生学家早就提出“闻鸡起舞”的早晨锻炼主张。经过一夜睡眠,晨起到室外活动,有助于排出一夜积留在呼吸系统中的有毒物质,加强新陈代谢。清晨又是一天中阳气始生之时,晨起运动可调神养性,练气保精,春季晨起锻炼,实乃养生之一大法。

根据春季气候和身体特点,运动锻炼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选择轻柔舒缓项目。一般而言,不要进行高强度的剧烈运动,大运动前必须做好准备活动。

(2)做好锻炼卫生。春季气候时常干燥,锻炼时不要以口呼吸,要用鼻呼吸,鼻腔有加温和湿润空气作用,可以避免咽干、咽痛等不良症状。

(3)注意锻炼时间。在太阳出来前,不要到绿树丛中锻炼,那里充满一夜中植物呼吸的二氧化碳,对身体没有好处。

(4)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运动之后切忌穿湿衣让冷风吹,应擦干汗,换上干净内衣。

5.防病保健

(1)积极预防外感热病:春季阳气升发,正是推陈出新的时期,温暖多风,适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存和传播,因此,春天外感热病较多。一般春季多发生风温、春温、温毒、温疫等病。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即是感冒、流感、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流脑、麻疹、猩红热、腮腺炎等。尤其是感冒和流感最多。据研究调查,人群中约有85%的人平均一年要患3次感冒。预防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措施有两条:一是讲卫生,除虫害,多开窗户,使空气流通,消灭传染源;二是加强保健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较为简便易行的方法可采取以下几种:每天坚持保健按摩,经常按摩的穴位如迎香、风池、足三里等,穴位保健按摩能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在居室内放置一些薄荷油、风油精,任其慢慢挥发,以净化空气。在流感流行期间,可用食醋熏蒸法。一般每立方米5毫升食醋,加水1倍,关闭窗户,加热熏蒸,每周2次,对预防流感有良效。亦可服中药预防,如用板蓝根15克,贯众12克,甘草9克,水煎服,连服一周,预防外感热病的效果也很好。

(2)防止疾病复发:春天是一个气候交替的过渡季节,有些人冬季保健不当,过食辛热,真阴内耗,阴虚火旺;或过食肥甘油腻,痰热内蕴,至春被时令之邪所引,向外发散,所谓冬郁而春发,常出现头晕目眩,胸满气闷,精神倦怠,四肢沉重等脏腑功能失调之症。再加之气候时有反常,乍寒乍暖,一些年老体弱或患有宿疾者,就常常发病或旧病复发。所谓“百草回芽,百病发作”,即指此意。尤其在春分前后,慢性病患者最易复发,如偏头痛胃痛、慢性咽炎、过敏性哮端、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精神病等最为常见。对于上述各种疾病,在发病前要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各方面保健锻炼,做好预防工作;在发病之后,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此外,古代养生家认为春季还应服用一些中药,以调整机体功能,预防疾病。《寿世秘典》记载:“三月采桃花浸酒饮之,能除百病益颜色。”《千金方》也指出,“三月之节宜饮松花酒”,又说,“春分后宜服神明散”,其方用苍术、桔梗各60克,炮附子30克,炮乌头120克,细辛30克,上药共研细末,有感时气者,用水调3克服之。上述古人这些宝贵经验,是一种有意义的养生措施,但应根据实际情况,辨证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