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资料表明,我国目前高血压患者已逾1亿,仅深圳就有40万人患高血压,而上海的高血压死亡率为290/10万,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1/3左右。高血压发展为脑卒中(中风)者占脑卒中病人70%,确诊高血压者出现脑卒中的危险性是血压正常人群的32倍。临床长期随访结果证实:高血压患者中最多见的并发症是脑卒中。由于长时间的血压升高,脑部已经硬化的小动脉痉挛或血管闭塞,造成远端脑组织缺氧、坏死、点状出血和脑水肿,使血管易于破裂而发生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即脑血栓的形成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在脑血栓形成病人中,血压增高要比其他病人高4倍,高血压可加速动脉硬化过程,高血压病人发生脑血栓的危险性比血压正常者要大得多,所以控制高血压是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一项不容忽视的有效途径。
1.血压与血压升高 人体靠血液循环供给全身营养,维持生命,推动血液在动脉血管中流动的压力叫血压,血压是人体的重要生命体征。常测部位为右上臂动脉血压,以毫米汞柱(mmHg)为计算单位。心脏收缩期的血压叫收缩压(俗称高压),成年人正常值低于140毫米汞柱。心脏舒张期的血压叫舒张压(俗称低压),正常值低于90毫米汞柱。
正常人的血压在不同的生理情况下有一定的波动。血压可因强运动、精神紧张、突然兴奋而有一时性升高,饱食后也有上升,都是正常反应。
2.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对高血压进行了重新定义:
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均划为高血压。并将正常血压分为最佳血压(收缩压<120毫米汞柱,舒张压<80毫米汞柱),正常血压(收缩压<130毫米汞柱,舒张压<85毫米汞柱)及正常高限(收缩压130~139毫米汞柱或舒张压85~89毫米汞柱)。
3.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在本病的发生中占主导地位。体液、内分泌因素、肾脏等也参与发病过程。职业、吸烟、饮酒、肥胖、遗传因素、高盐饮食等与本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关系。普查资料证明,城市的发病率高于农村,紧张繁忙的职业、脑力劳动者、吸烟、肥胖及平日进食钠盐较多者发病率高。高血压病人中有家族史者可达59%。资料证明,父母均无高血压,其子女仅3.1%发生高血压;若父母中一人有高血压,其子女有28.3%发生高血压;父母均有高血压,其子女高血压的发生率为45.5%。因此,目前认为引起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遗传因素、年龄、肥胖、吃盐过多、精神紧张、吸烟及饮酒等。
4.高血压病人的临床表现 高血压早期多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绝大多数病人起病隐匿,病程进展缓慢,称之为缓进型。1%~5%的病人病程进展迅速、血压升高明显,称之为急进型。缓进型者早期仅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出现轻度而暂时的血压升高,去除原因或休息后可恢复。近半数病人可无症状,仅在体格检查时发现。随着病情的加重,主要症状有头痛、头晕、头胀、注意力不集中、耳鸣、眼花、失眠、健忘、乏力、心悸等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血压的高度不一定成正比。随着病情的发展,血压逐渐升高并趋向持续性,可伴有心、脑、肾、眼底等的损害和功能障碍,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5.高血压对人体的损害
(1)高血压并发左心室肥厚,是冠心病的重要发病因素。
(2)高血压是脑出血的重要发病因素,也是脑梗死的病因之一。
(3)高血压引起肾小动脉硬化,导致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4)高血压引起眼底动脉硬化、出血,导致视力障碍。
总之,高血压的结果是引起心、脑、肾、眼等许多重要脏器的病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根源。因此我们必须特别重视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经常检查血压,尽早发现高血压的早期症状,尽早治疗和控制早期高血压。这对于保护中年人的健康十分重要。
6.高血压的预防与保健
(1)中年人即使血压不高也应每年测量血压一次。
(2)高血压患者都要长期与医务人员合作,找出自身的发病危险因素(如吸烟、家族史、肥胖、体力活动少等),听取医生和健康教育人员的建议,采取预防保健对策,并坚持执行。
(3)高血压患者均需要经常服降压药。降压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可以调整剂量,但要保持血压稳定。不可血压一下降就停降压药,血压上升又服药,血压波动对健康很不利。
(4)高血压患者应每个月找有关医生复查指导,不可自作主张,要把自己的感觉体会和想法如实告诉医生。
(5)高血压是可防可治可控制的疾病,关键在于本人重视,加强自我保健,既不可麻痹大意,也不必成为精神负担。
7.高血压的治疗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耐心而积极的治疗。要克服恐惧心理和悲观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也要消除对血压升高无所谓的麻痹大意思想。采取运动、饮食、精神及药物等综合治疗措施。
(1)一般性治疗: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过度紧张。要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和体力劳动。当症状多、血压较高或有并发症时,可根据病情和工作性质适当休息或减轻工作。除非并发症使病人丧失劳动力,否则应尽量避免长期休养。要注意饮食的调节,以低盐、低动物脂肪食物为宜。要限制饮食中的钠盐的摄入,避免进食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应多食新鲜绿叶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肥胖者应控制饮食,适当减轻体重。吸烟者必须戒烟,也要戒酒。应坚持适合个人身体情况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慢跑、步行和做体操等。
(2)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病人经上述治疗而血压不下降者宜用降压药物治疗。降压药物治疗通常是采用长期服药的方法,治疗中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要根据血压水平和身体情况合理地使用降压药物,选择抗高血压药物一般应遵循下面几条原则:
对高血压的程度进行摸底,然后做出是否需要药物治疗的决定。
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种类繁多,但应在医师指导下首选5类第一线的降压药物,即利尿药、β受体阻滞药、钙拮抗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以及α受体阻滞药等,其他药物可酌情选用。
首选第一线降压药,以作用时间长、不良反应较少者为佳。
用药期间应严密观察剂量与降压疗效的关系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根据医生的指导酌情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
兼顾并发症及合并症的治疗(如冠心病、糖尿病、血脂异常、肾功能不全、脑卒中等),并预防或缓和逆转高血压所致的心、脑、肾等器官损害,不以单纯血压降低为惟一目的。
用药因人因病而异,根据年龄、性别、血压水平、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其他相关情况选用和调整药物。
药物一般宜从小剂量开始,必要时在医师指导下联合使用降压药物,使血压逐步下降。
降压药物一般均需要长期用药。
抗高血压药物应在医师经常监测和指导下应用,不能单凭感觉用药,否则会引起一些不良后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