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从临床实践和理论的研究中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集中起来,最突出的可概括为: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把人和自然界一切事物都看成是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在病理上,认为疾病的发展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重视机体的内因,如《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治疗疾病就是扶正驱邪,调整阴阳。在诊断学上形成了以“四诊”为方法,以“八纲”为辨证纲领,“脏腑辨证”为基础进行临床辨证的理论。在疾病防治上重视预防,主张“未病而治”,“如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其药”。在具体治疗上强调“辨证求因”、“治病求本”,并提出“标本缓急”、“虚实补泻”等一系列治疗原则。
(一)整体观念在药膳学中的应用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体现在脏腑与脏腑、脏腑与形体各组织器官之间,是不可分割的,通过经络等的作用互相联系,构成整体。如脾合胃,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等。脏腑的功能活动也是互相分工协作,不可分割的。如对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运行和排泄的过程,正是通过脾胃和大、小肠等脏腑的协调来完成的。在病理方面,如果脏腑功能失常,就会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组织器官有病,也可通过经络联系而影响到所属脏腑,脏腑之间又通过经络的联系而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因此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了解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正邪的消长,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药膳配药就是根据中医的生理病理特点,来指导认识病症、组方治疗施膳。如用鸡肝汤补肝的方法治疗眼目昏花,视物不明。用乌发汤补肝肾,治疗脱发、白发等。
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还认为,人类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既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也是疾病发生的外部因素。人与自然界之间保持着动态的平衡,这一平衡一旦失调就会发生疾病。可见,不仅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统一的。自然界的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人体。随着四季气候的变化,机体的状态也会发生改变,《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如冬季用附片羊肉汤、夏季用健脾抄手,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人体这种适应自然环境的功能,不仅表现在对四季气候的变化方面,还表现在对地理环境、居住条件以及一天中昼夜晨昏变化等各个方面。
为了使人的机体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增强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药膳配药中的四季五补就是根据以上的理论作为依据提出的,并作为一年四季立法施膳的指导思想。
(二)辨证论治与依法组方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依据中医的诊断方法,对病人复杂的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症候,这是辨证,进而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确定治疗方法,这就是论治。
辨证施膳就是中医的辨证施治在药膳中的具体应用。当疾病的症候诊断明确以后,则确定治疗法则,选择相应的药膳食品,给予针对性的治疗。辨证和立法组方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依法立方、随证遣药是解决疾病的手段,也是辨证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对辨证的正确与否的检验。辨证施膳是药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药膳普遍应用的一个施膳规范。辨证施膳的过程实际就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药膳疗疾、健身、抗衰老的一个重要环节。
辨证论治之所以是祖国医学的一个特点,是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对症治疗”,也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辨病治疗”,而是以“证”为基础的普遍应用的一种诊治方法。“证”是施膳的前提,“施膳”以“证”为依据。“证”是辨出来的,“施膳”是根据治疗法则而定的。因此,“证”不仅是临床病症的表现,而是包含着病因、病机、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与患者的体质强弱、饮食喜恶、精神活动以及天时气候环境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祖国医学认为,“证同治同,证异治异”,在辨证施膳过程中,相同的证,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证,用不同治法。一个疾病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疾病也可以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候,只要证候相同,可以用同一治疗方法。如脱肛、子宫下垂是不同的病,但由于都是中气下陷证,故可采用同一方法进行治疗,均可选用药膳参芪饮。由此可见,在辨证施膳过程中,不在于病的异同,而在于“症”的区别,总之是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