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养生的方法

养生的方法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日常那些不良的习惯无形中损害身体的健康。强身健体与养生是统一的,他们都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见效的。这也揭示了不论哪个民族,哪个国家的人民都可以享百岁之年,而且养生的方法也不是惟一,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自己的目的。三国时嵇康的《养生论》在传统养生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前面已经有论述,不再重复。张湛认为养生有十点,他把“神”放在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其次就是气。

每个人都想活得长久、健康和快乐。但是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往往已经是为时已晚。因为日常那些不良的习惯无形中损害身体的健康。古代很多皇帝都寻求炼丹之术以求长生不老,但是适得其反,吃下去的反而是一些通过重金属炼成的“药”丸。乃至于现今有人为了所谓的“补阳”居然有吃夭折婴儿,以为可以大补阳气,我认为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强身健体与养生是统一的,他们都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见效的。必须通过各种养生方法并且长时间有规律地进行才可以有效果,而且更提倡从小时候开始。其次,观念上更应改变。人是不可能长生不老,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一种不可抗拒的“使命”。但是人们在自然中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遵从自然界的规律,从而活得更长久。现在科学家研究人类的生存能力大概有120年左右。迄今为止,世界上有案可查最长的人是法国的Jeanne Calment太太,她活了122岁。这也揭示了不论哪个民族,哪个国家的人民都可以享百岁之年,而且养生的方法也不是惟一,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自己的目的。

(一)古人养生论

从古至今很多修道有成就之士都有其特别的养生长寿之道,那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

庄子长寿的养生诀是:“静则制怒,静则除烦,静则除热,静则意定,静则养生。”

《吕氏春秋·孝行》里面记载养生有五道:“修宫室,安床第,节饮食,养体之道也;树五色,施五采,列文章,养目之道也;正六律,和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熟五谷,烹六畜,和煎调,养口之道也;和颜色,说言语,敬进退养志之道也。此五者,代进而厚用之,可谓善养矣。”大意就是指通过规范人们日常的休息,饮食而对人进行保养,以高雅的情操来保养双眼,用悦耳的歌声来保养双耳,用五谷、六畜调和服用来保养脾胃。

三国时嵇康的《养生论》在传统养生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前面已经有论述,不再重复。三国时群雄并起,狼烟不断,民不聊生,嵇康在这种时代大论养生,是具有特殊的意义的。后人就有笑他虽然深知养生,博学多闻,却不知如何在社会上生存,以致身当壮年,死在刑场,不亦悲呼!

东晋,张湛《养生集·叙》曰: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过此以往,义可略焉。张湛认为养生有十点,他把“神”放在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其次就是气。神、气兼修可谓养生的入门,但现在的人由于缤纷的生活很容易就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而出现神乱,神散,气机混乱,甚者更无度地欢喜、悲伤、愤怒、忧愁,这些行为都是不对的。中医认为喜、惊伤心,;喜则气缓,惊则气乱;怒伤肝,努则气上;思伤脾,思则气结;悲、忧伤肺;悲则气消、忧则气郁。唐代的药王孙思邈对此作以下评价:“张湛称养性缮写经方,在於代者甚众,嵇叔夜论之最精,然辞旨不会近,余之所言,在其义与事归实录以贻后,代不违情性之欢,而俯仰可从,不弃耳目之好,而顾眄可行,使旨约而赡广,业少而功多,所谓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记载,仙人曰:“罪莫大于淫,祸莫大于贪,咎莫大于谗。此三者,祸之车也。小则危身,大则危家。若欲延年少病者,诫勿施精,命夭残;勿大温,消骨髓;勿大寒,伤肌肉;勿咳嗽,失肥液;勿卒呼,惊魂魄;勿久泣,神悲戚;勿恚怒,神不乐。勿念内,志恍惚。能行此道,可以长生。这里陶弘景告诫我们不要淫,贪和谗这些都是会危害自身健康的,而且还列举了体质、饮食、精神状态等方面要值得注意的地方,如果做到了那就可以长生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养生诀:“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气衰,少杯不乱性,忍让免财伤。”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总论养生》曰:“知名利之败身,故割情而去欲;知酒色之伤命,故量事而撙节;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消神,故损情而自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若加之寒热适时,起居有节,滋味无爽,调息有方,精气补足于泥丸,魂魄守于脏腑,和神保气,吐故纳新,嗜欲无以干其心,邪淫不能惑其性,此则持身之上品,安有不延年者哉!徐春甫的养生的重点放在情志上,而且他的思想是认为做事要保持适度的原则,知道对自己有损害事就要避免去接触,更不去接触的就不要接触。

清乾隆皇帝活了88岁,得益于42字的养生诀:“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腿常运,面常擦,足常摩,腹常旋,腰常伸,肛常提,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

(二)精神养生

综观很多成功的养生家都强调对“神”的调养,而这个“神”不停留在前文所介绍的心和精神上,这个“神”的重点放在个人的情绪、思想、精神等范围更加广,要养生就要炼“神”,所谓炼神并不是要做到四大皆空,无思无欲。只要脑中的神经元还是活着,脑中的神经纤维就能通过交织的网络进行信息的交流,信息有了交流思维就会不随人的意志而产生。因此我们强调的“炼”,其实是要做到学会“度”,把情感都控制好,欢喜不宜过度,悲忧不能太过,更不要愤怒,这就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要做到适度的控制自己情绪其实并不难,只要懂一点心理学的知识及方法就行了,当遇到不称心的事可以采取升华(sublimation)、幽默(humor)、遗忘(oblivion)、转移(diversion)等办法去应对,升华就是将本我的冲动引导到被社会赞赏的建设性行为方面。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升华,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幽默和遗忘都是很好自我表现调节情绪的方法,因此我们要稳定自己的情绪。欲望过多反而对身体造成不利,我们要学会知足,俗语说知足者常乐,不过分地追求奢华就不会活在痛苦中。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永远也不会有最好,只有更好,若然真正体会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那么就可以抛开那份执著。

《内经》提倡“高下不相慕”就是这个道理。其次就是要有能有宽广的胸怀,要容得下自己,更要容得下别人,有资料显示心胸狭窄的人更容易患癌症。因此我们有必要培养开朗的性格,乐观的生活态度,时常保持精神愉快。

古代更有阐述四季精神的变化特点,春天的特点就是“生”,万物在生长,意志也萌发在此季,正如一年之贵在于春,所以春天到来我们应该抖擞精神树立好理想目标;夏季的特点就是“怒”。《内经》云:“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天时节人们容易焦急、忧郁、愤怒。因此,我们首先要防止暑气侵袭,调和心境,理性分析问题,要制怒;秋天精神的特点为“收、愁”。收是指夏季涣散之气会逐步内收,凝聚于体,秋萧杀之气使万物凋零,人的意志不免会受此而影响表现出多愁善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面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这里《素问》认为秋天调理情志的重点应该保持安宁,这样才能收敛神气,缓解萧杀之气对人的影响。冬季的的精神特点为“藏”,《内经》指出:“冬三月,此为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冬季精神调养的重点应该放在对神的收藏,以保持精神的饱满充足,要做到“藏”就要少私寡欲,早睡早起、做好饮食的调养。要养生就要了解自然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天人合一。

嵇康《养生论》曰:“夫为稼于汤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于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理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这里嵇康纠正了人们的一个错误的认知。他以灌植庄稼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别以善大而不为,别以恶小而为之,世人认为悲伤一次就不会影响身体,愤怒一会就不会影响生机,于是就轻率放肆,这就好比不懂得灌溉一次的利弊而欲从枯萎的禾苗离长出茁壮的稻谷一般,这是没有可能的。

所以有才德的人懂得形体依赖精神而存在,领悟生机容易受损害的道理,亦知道一次小过失就能对身体造成危害的道理,所以他们就陶冶性情用来保养精神,安定心智来健全形体,爱憎忧喜不存于心,清静淡薄,没有任何贪恋,从而体和气平。

(三)饮食养生

凡药三分毒,我们并不能光靠药物去治疗疾病。我们要从平时的饮食中调理身体,治病于未病。治未病胜过治疗已病,这才是医生的最高水平,亦是养生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可以根据《养生历》所划分的气节和饮食忌宜来调节自己的饮食。

饮食跟药物的属性类同,都分为寒、热、凉、温、平。亦有酸、苦、甘、辛、咸。在饮食中亦要遵从适度的原则,凡是都不能太过,太过有两方面:①食物不能太过,每次不要吃太多,过多的事物会影响消化腺的工作,继而影响消化功能;②食物的属性不能太过,就是指所吃的食物属性不能太过,进食过多寒凉之品容易伤脾胃之气,进食过量的辛热之品容易造成热邪亢盛,表现出一副热象。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引述《风土记》里面主张:“葱、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杂和而食。”我认为饮食更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每年的统运和客气都不同因此饮食方面的配搭也不同。

2007年为厥阴风木司天,司地为少阳相火在泉,当年适宜以辛味的升发之气以助风木。正月至二月为厥阴风木为主气,而阳明燥金为客气,金克木,客主加临,客气胜主气,气不相得,治疗为从之。主气对应用辛,客气对应用酸,由于天符年,木气不及无力升发乃至于过度积郁,所以应该以酸性的食物为主,辛燥之品忌宜,具体的食品请参照前章。五、六月主气属少阳相火,客气属厥阴风木,两者属于相得。应该用辛、凉的食物进行治疗。十一、十二月的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是少阳相火适宜用咸味的食物。此外还有一些食物是不限于四时,例如山药,山药味甘平无毒,有健脾益气,养气养胃,补肾固精之效,可以多吃。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茯苓糖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提高人体抗病能力。龙眼肉,性温,味甘。《本经》云:“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其功效为,补心脾、益气血。

(四)睡眠养生

睡眠是十分重要的,睡眠可以影响到人体的多种激素释放,尤其以生长素最为突出。其次睡眠影响到体内的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睡眠混乱可以导致集体代谢的紊乱,而且对内脏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2005年3月14日周某突然猝死在网吧里面,据说是由于长期的熬夜工作所引起突发恶性心率性失常猝死,这就可见睡眠休息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不单要有充足的睡眠,连入睡跟起床也很有讲究的,《内经》指出:“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又云“早卧晚起,以待日光”亦云“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所以我认为早睡早起有助于身体健康,其道理是夜晚属阴。早睡有利于阴气的积聚、流动。早上属阳,早起有利于吸取早上柔和的阳气,使阳气开始运转,使人开始精神,通过有节律作息人们的阴阳可以得到平衡。此外关于睡,中医对睡的方向及方位也作了深刻的研究。

《千金要方·道林养生》里说:“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这种说法是根据春夏养阳,秋东养阴的理论所创,东为日出的地方故属阳,西为日落的地方故属阴,所以就形成了很多种说法。另外亦有按五行属性来分睡位的方法,主要是根据东、南、中、西、北来对应木、火、土、金、水。然后再对应五脏,例如五行相生与相克的关系来分睡的位置。

(五)运动养生

对于运动一直存在两个说法,一个观点就是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而另一个观点则认为过度的运动会影响寿命。德国不伦瑞克的传染病专家汉斯·E·米勒在同《明星》画刊记者谈话中,谈到了体育与免疫系统的关系以及体育锻炼过度所带来的危险。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在从事体育活动或工作时能量消耗的增加会缩短寿命,因为,例如一只鹪鹩或鼩鼱在一生中,也就是2~4年中所消耗的能量按重量算相当于一只鹦鹉、乌龟或鳄鱼一生即50~100年中所消耗的能量。一个生物用完了它所有的能量就会死亡。此外,心跳越快,寿命就越短。”

一般认为代谢速度快的生物,其寿命都不长。我认为运动是必要的,每个人无论从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消化吸收,血液循环等都需要运动来支持及辅助,运动的好处多不胜数。但我并不认同剧烈的运动是一件好事,剧烈的运动可以使肌肉处去超负荷状态,肌肉因为供氧和供能不足而进行无氧呼吸及分解肌糖元,最终会影响呼吸系统,影响血液的酸碱平衡,加重肝的负荷。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剧烈运动既伤津亦耗气,气随液脱,大汗亡阴,因此而导致阴阳不平衡。适量的运动可以有益于身心,即使是慢步心脏的排血量亦会比静坐提高2~6倍,通过心排血量来提高心肌细胞、全身其他组织的供血、供氧量。这种提供多、消耗小的运动,我们就称之为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可以减少组织间之的缺氧,缺血情况,又不容易劳损根骨,因此是一种很有益的运动。中医传统的太极拳,五禽戏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运动,以轻柔的动作带动全身的运动,既运动之余又可以通过呼吸炼气,只要每天做上足够的运动身体就会更健康。

(杨嘉麟)

(六)打坐养生

打坐又称盘坐、静坐,盘坐又分自然盘、单盘和双盘,最早由古人的散坐和跪坐演化发展而来。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慧增智,故古人极为推崇。

我国传统的打坐养生功法实际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据《庄子》一书记载,黄帝曾向名叫广成子的人询问学习长寿之道,广成子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劳汝静,乃可长生。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以上这段精辟的论述,实则就是在打坐中的真实感受和长生之道。

打坐是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炼方式,同时在佛教中的禅坐、禅定及“结跏趺坐”有着相同的功能。

1.古代经典对打坐机制的阐述

早在两宋金元时期,晁公武收进的《郡斋读书志》丛书中就有唐代道士司马承祯所写的《坐忘论》一卷,司马承祯曰:“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黄庭经》中云:“物有自然事不烦,垂拱无为体自安,体虚无物身自闭,寂寞旷然口无言。”

《元始天尊说得道了身经》讲:“夫修炼了身,饮食有则禁口独坐,口唇相沾,牙齿相对,眼不观邪色,耳不听淫声。洗心涤虑,对境忘境。万缘消息,外想不入,内想不出。莫起一念,万事俱忘。”

在打坐中由于思想和身体各部位都已放松,所以极易入静,《玄珠心镜注》云:“人能空虚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道德经》曰:“塞其兑,闭其门。”“致虚极,守静笃。”“虚其心,实其腹。”等都是指入静及打坐的要领,而入静则是打坐的基础和精要。《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司马承祯说:“夫定者,出俗之极也,致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持安之毕事。”王重阳在《立教十五论》中也讲:“凡打坐者,须要十二时辰,往往坐卧,一切动静中间,心如泰山,不动不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太平经》说:“求道之法,静为基先,心神已明,与道为一。”

在打坐中我们不但要求静,而更主要的还需求忘,在道家中的许多圣贤、真人就是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使自我与整个自然合而为一,从而领悟到宇宙大道及人生真谛。

《道枢》曰:“虚无恍惚者道之根也,生我于虚,置我于也,故生我者神也,死我者心也。”《太上虚皇天尊》云:“虚无自然,道所从出,真一不二,体性湛然。”

《内养真诠》言:“道家宗旨,以空洞无涯为元窍,以知而不守为法则,以一念不起为功夫。”《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讲:“道者无为清凈,空寂湛然也。”

以上为古代打坐静修所必须的要领,在现代社会,虽然已不太讲究,但对于修道中人,还依循这些要领呢!

2.打坐养生的作用

(1)保健作用:在我们打坐时时因坐姿稳固舒适,所以还极易打开“会阴”。会阴穴又称铁门,是万箭不入之地,松此穴可牵动全身,有利于血脉流通、气息运行、启动真气而又不外散。故有强身、健体、祛病、延寿之功效。

(2)开悟增智:打坐不但可增长功力及养生疗疾,另外还可以开悟增智、顿悟宇宙人生大道。《易系辞》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司马承祯说:“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师。静则生慧,动则生昏。”道家有云:“大道全凭静中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早年受佛道的影响很深,写了不少玄理禅趣的妙诗和令人难忘的绝句,而其中有不少篇章就是在打坐中悟出的。白居易在《在家出家》一诗中写道:“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都不应。”李白在学道打坐后写道:“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湛然冥真心,旷却断出没。”另有“灭除错疑尽,领略人精要,澄虑观此身,因得通寂照。朗司前后际,始如金仙妙……”宋朝时期,文学家陆游、苏东坡、欧阳修也习修打坐,如陆游在《好事近词》中写有:“心如潭水静无风,一坐数千息,夜半忽惊奇事,看鲸波暾日。”应当说,以上几位唐、宋文豪能够写出如此众多惟妙惟肖的佳作,与他们静坐炼功带来的灵感是分不开的。杜甫对挚友李白入道打坐激发的智慧曾有过这样的评价:“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哪得知其故。”

有科学家最近发现,3个月的打坐训练可以使人的思维更敏捷,并让他们观察到别人留意不到的事情。这项研究再次证实了古老的打坐方式能够改善人类智力。

近年来,科学家陆续认识到打坐确实能影响脑部功能。其中一项研究发现,一些每天打坐40分钟的人的脑部会发生变化,他们脑部的负责注意力及感官功能的区域变得更厚。科学家还预计在未来5年里,打坐将成为一个热门的科学研究课题。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打坐对改善大脑功能的作用,这些对大脑功能的影响又能通过科学检验而探测到。

(王家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