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在母亲子宫内处于无菌环境,刚出生时胃肠道是没有细菌的。出生后新生儿立即暴露于有菌环境,很快被种类繁多的细菌所定植,其中肠道最为主要。出生后几个小时,即可在肠道中检测到细菌。肠道定植的细菌数量大、种类多、变化复杂,构成了肠道菌群,肠道菌群一旦形成就将伴随终生。
首先,大量进入新生儿肠道的细菌是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和葡萄球菌等。3~4天后,乳酸菌、双歧杆菌开始增加繁殖,不久双歧杆菌便占绝对优势。当儿童由以奶为主要食物过渡到成人饮食方式时,其肠道菌群发生很大改变,双歧杆菌逐渐退出占优势的地位,随之占优势地位的菌群是类杆菌、优杆菌和链球菌等。在成年人,肠道菌群中最多的是类杆菌、优杆菌、消化球菌和双歧杆菌,而且双歧杆菌的种属开始转变,“青春双歧杆菌”和“长双歧杆菌”等逐渐取代“婴儿双歧杆菌”。当进入老年期时,双歧杆菌的数量减少,肠球菌及其他有害菌(如梭状芽孢杆菌)的比例上升,某些人肠道中的双歧杆菌可能消失。当然,上述变化只是大体规律,每个人的肠道菌群又有一些差异,并非完全相同。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类肠道菌群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不同菌群之间,菌群与人体之间,菌群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了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微生态平衡是保证胃肠正常功能发挥的基础,而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
1. 抗生素类药物 尤其是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氨苄西林、克林霉素等可以破坏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造成菌群失调,有益菌群减少,致病菌增加,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甚至发生腹泻(在临床上,这种腹泻被称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众所周知,滥用抗生素(不但人类治病用,饲养动物往往要应用更多抗生素)已经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不但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还破坏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
2. 膳食结构对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肠道菌群以肠道内食物残渣为“食”,分解(或发酵)食物残渣中的某些成分,赖以生存并繁殖自身。所以,不难理解,食物将影响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一般以富含膳食纤维的粮食、蔬菜和水果为主要食物的人,肠道有益菌群比例较高,因为膳食纤维可以促进有益菌群的发酵作用;相反高蛋白食物,如肉食较多者的肠道腐败菌比例较高,它们可消化食物残渣中的蛋白质,赖以生存并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如氨、硫化氢、尸毒素、吲哚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谱的高营养化(高蛋白、高脂肪),人类肠道菌群在一定程度上已难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3. 感染、食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腹泻等会影响肠道有益菌群的数量;从外部入侵的致病菌或由某些细菌产生的毒素也能使肠道中有益菌群的数量发生变化。
4. 放射治疗可以破坏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 腹部进行X射线、γ-射线治疗等也会对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破坏。
5. 其他因素 饥饿、外科手术、疾病侵袭、情绪波动等都会影响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
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被破坏可引起多种后果,最常见的是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这些消化道症状比较容易被发现,还有一些后果不太容易被发现,但往往更为严重,如促进大肠癌发展、加速衰老、免疫力低下、亚健康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