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排便习惯多为每天1~2次或每1~2天排1次,粪便多成型或软便,少数健康人的排便次数可达每天3次或每3天排1次,粪便半成型或呈腊肠样硬便。虽然排便间隔或次数不同,但只要大便不稀,不干燥硬结,排便时不费力,都属于正常状态。如果因为某些原因,使粪便在大肠内停留时间过久,粪便内所含的水分被过量吸收,粪便变得干燥坚硬,排便时伴有时间延长、难于排出、肛门坠胀、疼痛,或引起腹胀、腹痛、多屁、食欲缺乏、头晕乏力等症状,正常的排便规律被打乱,排便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延长,严重者排出的大便像羊屎样,呈小球形颗粒状。如果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并伴明显排便困难,这种情况就称为便秘。根据中华消化学会胃肠动力学组2003年9月发布的《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CGP中国全科医学2005年1月第8卷第2期),当以下3种障碍中的任何1项出现时,都有可能是便秘:排便次数减少;
排便困难;
粪便过硬。因此,仅仅根据排便次数的多少来诊断便秘是不够的,有些人即使每天排便仍感到有便秘,另一些人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而无排便困难。在临床上,对便秘的确切诊断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患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即可很容易地作出便秘的判断。
便秘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所谓“器质性便秘”是指由器质性疾病,如胃肠道疾病(如结肠癌、结肠炎、结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等)、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脊髓损伤及周围神经病变等)以及药物(如铝抗酸剂、铁剂、阿片类药、抗抑郁药、抗帕金森病药、钙通道拮抗药等)引起的便秘。而功能性便秘则是指没有明确器质性疾病的肠道排便功能紊乱造成的便秘。在生活中,大部分人,尤其是没有基础疾病的健康人的便秘都属于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的病因比较复杂,目前还没彻底搞清楚。但一般认为,功能性便秘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很大关系。有报道说,便秘者肠内菌群十分不平衡,粪便中的有益菌群比健康者降低25%以上。用调整肠道菌群的方法来治疗便秘,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