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动物实验和人体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结肠癌(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不过,二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肠道菌群对大肠癌既有利也有弊。一方面,肠道细菌可直接结合致癌物质,或减少致癌物质的生成,或促使已有的致癌物质失去作用,减少致癌物质与肠黏膜接触机会,从而起到保护作用,如肠道菌群在利用食物残渣繁殖自身(发酵)时,会代谢产生一些短链脂肪酸(如丁酸、丙酸、乙酸等),这些短链脂肪酸可提高结肠和粪便的酸度,抑制有害菌生长及致癌物质的转化或生成,特别是丁酸盐,被认为具有降低患结肠癌风险的作用。研究还发现,某些短链脂肪酸具有促进结肠腺癌细胞凋亡的功能。另一方面,肠道菌群也可以形成和释放毒素,某些毒素具有促进结肠癌形成的作用。人的粪便中已证实含有致基因突变(致癌)物质,其中一些来自肠道消化活动,另一些来自肠道菌群,如肠道菌群可以使胆酸转化为“去氧胆酸”或“石胆酸”,这些次级胆酸具有致癌作用,并使患结肠癌的风险性增高;由食物摄入的硝基化合物在胃肠道中可被某些细菌还原成具有致癌作用的亚硝基化合物,这种反应主要在胃中进行,但在大肠中也有类似反应。许多与肠道菌群相关的酶的激活能使潜在的致癌物生成,如β-葡萄糖醛酸酶被认为是结肠癌最强的危险因子,它不直接促进肿瘤的形成,而是产生大量的致癌物质。动物试验证实,在服用致癌物“氧化偶氮甲烷”后,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高低是决定实验性结肠癌患病率高低的关键因素。研究还发现,结肠癌高危人群的粪便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比正常健康人群高。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与食物有关,膳食纤维可降低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高蛋白高脂肪摄入则增强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食物成分是通过肠道菌群来影响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的。
总之,肠道中大量的、种类繁多的细菌有多种代谢方式,它们对致癌物质和致癌作用的影响比较复杂。目前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一般认为,肠道菌群失调,如“拟杆菌”异常增加,会提高结肠癌的患病风险。而肠道菌群保持微生态平衡则在结肠癌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有益作用。据此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来降低患肿瘤的风险。亦有研究表明,通过补充调整肠道菌群微生态的制剂,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对降低结肠癌的患病风险有重大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