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最初的含义是能刺激一种人体有益菌群生长的微生物,其反义词是“抗生素”。后来益生菌的定义几经变化,直到200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制定了《食物中益生菌健康及营养评价指南》,将益生菌定义为“给予一定数量的、能够对人体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制剂”。该定义强调了两点:“对人体有益”和“活的微生物制剂”。
补充益生菌的基本作用是调整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具体地说,补充益生菌的作用为:拮抗或抑制致病菌、腐败菌等有害微生物;调节免疫功能,尤其是肠道黏膜的免疫功能;营养作用,如合成多种维生素;代谢作用,如发酵利用膳食纤维和低聚糖,产生可供结肠黏膜吸收利用的短链脂肪酸等;参与胆汁酸和胆固醇的代谢,降低血胆固醇;防治结肠癌;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日渐深入,益生菌已应用于食品、保健食品和药物。在食品方面,益生菌已广泛应用于制备酸奶(如前述益生菌酸奶)、奶酪、乳酸菌饮料及其他功能性食品。在药物方面,目前已经有10余种益生菌药物应用于临床,如丽珠肠乐(双歧杆菌)、促菌生(蜡样芽孢杆菌)、整肠生(地衣芽孢杆菌)、米雅(酪酸菌制剂)、双歧三联活菌(双歧杆菌、嗜酸性乳杆菌等)、金双歧(长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及嗜热链球菌等)、妈咪爱(枯草杆菌、粪链球菌)、亿活(伯拉德酵母菌)等,这些药物主要用来治疗各种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的疾病(如前所述)。在保健食品方面,近年市场上涌现出大量由不同种类益生菌组方的保健品,如“昂立”“双金爱生”“高博特”等。
目前应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主要是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两大类。为了规范益生菌类保健品的开发利用,卫生部专门出台了《益生菌类保健食品评审规定》,该规定公布了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种名单,名单如下: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婴儿双歧杆菌(B. infantis);长双歧杆菌(B. longum);短双歧杆菌(B. breve);青春双歧杆菌(B. adolescentis);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嗜酸乳杆菌(L. acidophilus);干酪乳杆菌干酪亚种(L. Casei subsp. Casei);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该规定还对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的审批、生产和监管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在其保存期内,每毫升或每克产品中活菌数目不得少于106个”“不提倡以液态(即口服液)形式生产益生菌类保健食品活菌产品”“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的菌种鉴定工作应在卫生部认定的鉴定单位进行”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