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代到明代,经历了元代这个过渡时期,在茶文化上也起到了“承宋启明”的作用。茶业上从饼茶向散茶转换,虽然在制度上发生了变革,但延续了宋代的卖引法。而明代属于茶文化全面发展的阶段,从产量质量、技术品种、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明代的茶叶生产 明代的茶叶生产范围十分广泛,不仅传播到了许多并不适合茶树生长的地方,而且通过郑和下西洋,也将茶文化带到了台湾地区。随着茶业区域的扩大,茶的品种也逐渐繁多,并且出现了一些名品茶叶,以散茶为主。
明代人由于对茶树了解的增多,在种植栽培上也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于茶树,最先是从生态条件上认识的。于是,生长条件作为茶树生长的一种环境,一定要从全方位得到顾及和注重。于是,关于土壤、光照、气候和排水等条件,便在唐、宋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完善。这些先天的种植条件是十分重要的。由于茶树有性繁殖的混乱,人们研究了无性繁殖和剪枝的方法,保证了茶树的品种和生长。然后对茶园进行科学的管理,是茶叶高质量、高产量的重要保障。明代的制茶技术发生了变革,从蒸青转变为炒青,保证了茶叶色、香、味的纯正。
2.明代的饮茶风尚 由于茶叶产量的提高,茶叶品种的增加,新的生产与加工方式,使得饮茶风尚在明代继续盛行,并且和唐、宋相比,又有了提高。人们将生活和艺术结合在一起,将饮茶当作制造美和欣赏美的过程。这种精神享受,随着饮茶方式的更新和提高,渐渐变得妙趣无穷。
3.明代的茶法 由于明代属于封建社会的末期,资本主义萌芽已逐步产生,因此,明代的茶法是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的,这也是由特殊的历史背景造成的。茶法在明代发展到一个高峰,并且出现了贡茶之法、官茶之法和商茶之法。
(1)贡茶之法:在明代,贡茶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并且还在逐渐扩大,但是其产量却有所减少。贡茶是封建统治者剥削茶农的一种方式,官府控制严重,但由于受到贡茶体制的影响,增贡的额度却有所增加,并远远超过唐、宋时期。贡茶由官府监督茶农生产,由直接控制转变为间接控制。贡茶作为朝廷的日常礼仪活动,也成为了一种赏赐。因此,贡茶是茶税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克扣与剥削也相继出现,使茶农受到了残害。
(2)官茶之法:东南、川陕地区,是征课官茶的两个区域。官茶,就是以课茶的方式支持国家和边疆地区。官茶之法就是茶叶流通过程中的制度和政策。但是,这两大区域的官茶目的是不同的,东南主要用于国家的赋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说明了茶农被官府剥削,这些也是征税体制的不完善的一种表现。东南地区的征课主要收取钱钞,这也体现了明代货币制度的发展。而川陕地区的征课则用于易马或悬赏,这为西北的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也成为治理边疆问题的一种方法。而随着发展的变化,巴蜀的茶业日趋繁荣,陕西由于战事、环境与社会等因素,茶业逐渐跌落。此外,对于川陕地区茶农的一些困难,国家给予救济。这对安顿民心,保持茶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这样看来,明代增加的课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对茶业的消极影响,虽然也有一些办法能够减少茶农的危机,但这种剥削,严重阻碍了茶生产的发展。在运输方式上,经历了官运、官商并运、商运这样一个阶段,客观上促进了茶的流通与商品交流。
(3)商茶之法:在以唐宋商专卖为基础,以国家逐渐成为商品社会为背景,商人在社会中越来越重要。它打击了私贩,并且维持了商品社会的稳定。明代采用引法和开中两种制度。引法,就是商人以实物或钱币取得凭证,收购茶等商品进行贩卖。这种方法防止了茶叶被走私,保证了国家对于茶叶的控制。一般的程序为:请引与照茶、批验与纳课、贩毕销引等。而对于川茶来说,有更为严格的规定,比如,线路、数量、流通渠道等。而开中制度是在宋代的基础上发展的。开中的目的是,利用茶商的力量救济和支援边疆地区,以及保证茶马贸易的持续发展。但是,无限制的开中,不但影响了国家的茶业供应,而且大规模地进行运输救济,增加了走私的数量,也为茶马贸易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4.明代的茶马贸易 茶马贸易是西北的游牧民族用马匹和中原地区的茶叶作为交换的一种大型的贸易活动。这不仅使国家政治经济稳定,而且还增强了两地人民的友谊,同时也加强了军事力量。为了茶马贸易的稳定,国家建立了茶马司制度、巡视监察制度,并且依据供求关系,在比价、额度与制度等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制规定。但是,在经历了发展期、中衰期、修复期后,茶马贸易最终以茶市的垄断、私贩的猖獗以及国家历史政治背景等原因走向了衰落。
综上所述,明代的茶叶生产上升,饮茶风尚盛行,茶法创新且有特色,并且茶马贸易活跃,是茶文化空前发展的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