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是我国逐渐从封建社会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资本主义萌芽逐渐产生,茶业在这样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出现了新的发展变化。茶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逐渐被科学化,茶马贸易停止,出口贸易迅速发展,并且逐渐走向国际化。可以说,清代的茶文化是随着历史背景而发生变革的。明末清初的社会动乱曾经使茶经济一度萧条落默,但随着清代的统一,茶经济又有了新的发展。
1.清代的茶叶生产 清代的茶叶生产是经历了发展与衰落两个阶段的。清代前期,属于发展阶段,这与经济刚刚复苏有一定的关系。这时的茶叶主要来自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而长江以北出产较少,品质也有限。清代出现了插枝繁殖技术,生产技术也有了提高,这是培植茶树的一个突破性进展,达到了传统中的较高水平。但清代的茶书是较为匮乏的,大部分延续了之前的记载。制作加工方面不断创新,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名茶。六大类茶在生产加工上,有了很大的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对于茶叶的需求不断增长,刺激了生产经营。而关于茶叶的贸易活动也直线上升,大批量地运往国外,成为我国贸易上的主要商品。随着资本主义手工业的出现,茶商将预购的方式逐渐转变为加工改制的方式,而且租山种茶和设厂制茶成为茶商经营的方式。这些都是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影响而出现的新形式。
清代后期,茶叶生产从繁荣走向衰落。随着五口通商发展到中国门户的打开,对于茶叶的出口越来越有利。于是,由于需求的增加扩大了出口量,手工工厂也逐渐兴起。光绪年间,机械装备发展起来,逐渐替代了手工制作。但是,由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导致国内政局混乱,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经济逐渐衰退。茶业,已经从繁荣的时代走向了没落。
2.清代的饮茶风尚 饮茶风尚在清代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饮茶也逐渐脱离了与身份等级的关系,真正成为了民间文化。在品饮方式上,清代更加简便,更加悠然自得。震钧的《天咫偶闻》中的《茶说》,从择器、择茶、择水和饮法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清代饮茶的艺术。同时,茶馆、茶铺等遍及全国,使茶文化真正地走进了百姓的生活中。
3.关于西北茶叶贸易政策 清代初年,由于社会动荡,经济滑坡,茶叶生产也变得更加困难,茶马制度便继续衰落。茶马制度对于贸易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国家需要通过调整和加强管理来恢复这种制度。但是,这种贸易活动,必然会受到社会、经济、历史背景等的影响。因此,在全国大局的影响下,由于对马的需求的减少,导致茶马贸易最终失去了它的意义。在这之后的引税制度,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在茶业上也更加重视,使得茶业恢复,经济繁荣,西北地区的茶叶经济也得到改善。
4.清代的茶叶出口贸易 茶叶经济在国内发展的同时,在清代时期,大规模地出口到海外,建立了“茶叶之路”。这是中国同世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茶叶之路”分为陆上“茶叶之路”和海上“茶叶之路”,共7条主要线路。陆上“茶叶之路”共有4条:一是经西域通向中亚、西亚及欧洲;二是经蒙古通向俄国;三是经东北通向朝鲜半岛;四是从西南地区通向南亚。这其中,中俄的茶叶贸易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途径。中俄建立关系是相对较早的,茶叶一度被作为礼品相赠。清代中叶,由于中国边境的一个小城跨越两国,于是,便建立了小型的贸易。而随着中俄两国交流交往的增加,贸易彼此往来便越来越多,茶叶贸易也就随之增大。陆上“茶叶之路”并没有受到当时政局和鸦片战争的影响,直到西伯利亚铁路的开通,才真正影响了商路,从而使之走向了衰落。
海上“茶叶之路”共有3条:一是由江南茶园通向日本;二是由闽粤通向南洋;三是由广东越过太平洋通往美洲。这其中,以中英、中美、中荷的茶叶贸易为主。在中英贸易上,经历了运输和税收限制的发展期;在鸦片战争后,茶叶出口达到了很高的额度,中英贸易发展到高潮;但由于速度和数量上的影响,贸易进入衰退期;最终由于在税收、经营方式、资金、质量和运费等问题上的原因,被印度茶排挤到了一个停滞不前的尴尬境地。中美的茶叶贸易给美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饮茶热情,但由于其他商品贸易的替代和日本茶的竞争,最终还是处于滑落之境。荷兰是最早引进中国茶的欧洲国家,但由于殖民活动、贸易利益等因素,印尼的茶成为了荷兰的选择。总的来看,清代茶叶贸易是经历了发展、成熟、衰退3个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