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脂肪肝与其他危险“伙伴”的关系

脂肪肝与其他危险“伙伴”的关系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度肥胖,脂肪肝的发生率在61%以上,肥胖儿童脂肪肝发生率则高达80%。控制体重,脂肪肝的程度也减轻;反之,体重增加,脂肪肝也加重。其中腹型肥胖可以说与脂肪肝关系尤为密切。肝脏疾病伴发的血脂异常因肝病的种类不同而异。近一半的血脂异常患者可出现肝脏脂肪浸润,尤以高三酰甘油血症者脂肪肝发生率最高。

脂肪肝常与哪些疾病合并存在

营养过剩型脂肪肝常与其他基础疾病(肥胖症、糖尿病、血脂异常及高血压、冠心病、痛风、胆石症等)并存,或即将合并这些富贵型疾病。酒精性脂肪肝常伴有酒精中毒的其他表现,如酒精依赖、胰腺炎和周围神经炎等。营养不良性脂肪肝常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并存。因此,对于B超发现的脂肪肝患者,应去医院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脂肪肝的原因及其可能并存的其他疾病。

在营养过剩型脂肪肝,有可能的致病原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肥胖,即不是量的肥胖,而是质的肥胖。内脏脂肪(内脏脂肪型肥胖)在与脂肪肝形成的关联上,比皮下脂肪更有意义。内脏脂肪主要指位于肠系膜的脂肪,此处脂肪组织极度活化,而来自肠系膜脂肪的游离脂肪酸很易在肝内高浓度蓄积。

肥胖是脂肪肝的密友

肝脏是人体十分重要的器官,它承担着人体消化、代谢和解毒等多项功能。日常摄入的营养经小肠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运送到肝脏,代谢成人体所需的物质,再经血液循环运送全身。同时,肝脏将体内的有害物质,化合成无毒的物质清除掉。倘若肝脏受损,后果十分严重。

过度饮食,“口福”成灾,脂肪肝和肥胖便结伴而来。山珍海味,食不厌精,晚餐过于丰盛,使许多人营养过剩。过剩的养分转化为脂肪,沉积于皮下就是肥胖,积存于肝脏就是脂肪肝了。研究发现,超过标准体重10%以上的人,肝脏脂肪沉着占72%,高度沉着占20%。重度肥胖,脂肪肝的发生率在61%以上,肥胖儿童脂肪肝发生率则高达80%。

肥胖之所以易得脂肪肝,或说脂肪肝患者肥胖居多,是因为人一旦肥胖,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大大增加,并不断运往肝脏;肥胖导致的高胰岛素血症,促进脂肪酸蓄积,最终造成中性脂肪在肝内沉积。健康的肝脏可以将脂肪与磷酸、胆碱结合,转变成磷脂,转运到体内其他部位;肝脏功能受损,代谢紊乱,一些原本应转化的物质反倒成了脂肪。

为什么脂肪肝这种发病群体大、后果严重的疾病,不少人体检时才会意外发现,不少人发现后仍掉以轻心呢?这是由于部分脂肪肝患病初期,胃口特别好,面色红润,有的还又白又胖。这些假象造成了脂肪肝的隐蔽性。此外,脂肪肝是一种慢性过程,病情进展缓慢,往往使人忽视它的后果。其实,轻度脂肪肝也是有征兆的,譬如容易疲劳,腹胀、肝区不适或隐痛、恶心、嗳气等。脂肪肝应及早治疗,拖延到中、重度脂肪肝时,可出现肝功能不正常和轻度肝硬化,再下去就是肝硬化了。

有研究发现,肝内脂肪的堆积与体重成正比。控制体重,脂肪肝的程度也减轻;反之,体重增加,脂肪肝也加重。这说明肥胖者的脂肪肝是体内总脂肪的一部分。因此,平衡膳食、控制体重,是治疗脂肪肝和肥胖的共同前提。

“苹果型肥胖”更易引起脂肪肝

腹部向外凸出体型的人,即俗称“苹果型”体型,脂肪肝的发生机会比其他体型稍高。有一份医学调查对2185人进行体格检查,有132人患有脂肪肝,而且其中70%的脂肪肝患者属于中度或重度,他们的体型也大部分是“苹果型”。这些肥胖者的肥胖病史都在5年以上。

肥胖者在全身脂肪堆积的同时,肝脏内脂肪含量也随之增多。上海市有关部门曾调查4009名机关职员,发现脂肪肝患病率高达12.9%,30~50岁的中青年脂肪肝发病率达11.2%。其中腹型肥胖可以说与脂肪肝关系尤为密切。研究人员指出,对生活日益富裕的中青年人来说,警惕和控制腹围与臀围比值的升高,避免出现大腹便便的“将军肚”,对预防脂肪肝的意义重大。

肥胖者多伴有血脂异常和脂肪肝,但血脂异常与肥胖程度不平行。有研究者把内脏脂肪的堆积称为恶性肥胖。恶性肥胖指易合并糖尿病、高脂蛋白血症及高血压的肥胖病,这种肥胖的人对治疗效果的反复性很大。良性肥胖是指臀部大腿脂肪沉积,其脂代谢紊乱较恶性肥胖少。上半身脂肪蓄积为男性型肥胖、中心型肥胖、腹部肥胖与内脏型肥胖,常称为恶性肥胖;下半身脂肪蓄积为女性型肥胖、末梢型肥胖、臀部及大腿部肥胖和皮下脂肪型肥胖,常称为良性肥胖。由于脂肪分布不同,诱发其他疾病的发病率也不同。在内脏脂肪型肥胖中,合并内分泌疾患的发生率较高,故必须优先进行基础疾病的治疗。

小胖墩容易患儿童脂肪肝吗

国内曾对40例平均年龄9岁的肥胖儿童进行B超的检查,脂肪肝的检出率为38%。国外有报道,儿童脂肪肝的发病率可达55%~83%,其中20%左右有转氨酶异常。一项研究结果显示,重度肥胖儿童脂肪肝的发病率高达80%,也就是说,10个“胖墩儿”中就有8个脂肪肝。

对肥胖所致的儿童脂肪肝的治疗,主要是通过饮食控制和有氧锻炼适度减重,与成人不同的是,儿童得了脂肪肝后,主要是进行运动,同时在生活中要调整饮食结构,控制体重。

由于许多儿童得脂肪肝都是因为营养过剩造成的,因此,家长们一定要纠正他们吃零食和精细点心等不良生活习惯,达到减肥的效果。

肥胖人为何多伴有脂肪肝

腹部肥胖的人之所以易发生脂肪肝,是因为腹部周围的脂肪细胞对刺激较敏感,以致由腹部脂肪细胞输送至肝的脂肪酸增加。肝内脂肪酸的去路除部分合成磷脂与胆固醇外,主要合成三酰甘油,新合成的三酰甘油再与肝细胞粗面内质网上合成的载脂蛋白结合,形成极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释放入血,当肝内合成的三酰甘油超过了肝脏将三酰甘油转运出肝脏的能力,或形成极低密度脂蛋白输出发生障碍,就可导致三酰甘油在肝内堆积而发生脂肪肝。

此外,肥胖人多合并有糖耐量减低和高胰岛素血症,在肥胖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周围组织对胰岛素感受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性),肌肉摄取葡萄糖的功能亦下降,以致葡萄糖不能被充分利用,过剩的葡萄糖不断刺激胰岛细胞分泌大量的胰岛素。肝脏在胰岛素的作用下,以葡萄糖和脂肪酸为原料合成大量的三酰甘油,继而发生内源性血脂异常和脂肪肝。

血脂异常≠脂肪肝

回答是否定的!所谓血脂异常是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和脂蛋白等,其中某项或多项增高/或降低。

肝脏既参与三酰甘油的代谢,也参与胆固醇的代谢,也是载脂蛋白合成的主要器官。肝脏功能低下时,脂质、载脂蛋白合成障碍,导致血液脂质改变。肝脏疾病伴发的血脂异常因肝病的种类不同而异。脂肪肝患者常有血脂含量增高,表现为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及载脂蛋白B和总游离脂肪酸的升高。近一半的血脂异常患者可出现肝脏脂肪浸润,尤以高三酰甘油血症者脂肪肝发生率最高。因此,有人提出,血清ALT水平升高合并高三酰甘油血症,是预测脂肪肝较有价值的指标。

脂肪肝是由于代谢障碍导致肝细胞中脂肪含量大量增加。脂肪肝患者常有血脂含异常,但血脂异常并非脂肪肝特有,血脂异常可见于多种疾病,包括冠心病、糖尿病、肝肾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胰腺炎等。血脂异常是预测或诊断脂肪肝有价值的指标,但非必须指标。

脂肪肝患者为何易患糖尿病

约有40%的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且大多为中度以上,接受胰岛素治疗者,脂肪性肝炎的发病率增加。而1型糖尿病仅4.5%的患者合并脂肪肝。肥胖与慢性酒精性肝病均易并发糖尿病,前者脂肪肝出现更早。约60%的肥胖合并糖尿病,其脂肪性肝炎发病率较无合并糖尿病者高。

为什么脂肪肝患者易患糖尿病呢?肝脏肩负着调节血糖的重任,从而使人体血糖保持着动态平衡。人在进食后,血液中的葡萄糖会增加,肝脏会将升高的血糖合成肝糖原贮存起来,同时抑制其他能量物质转化成糖类,并促使糖类转化为脂类和非必需氨基酸。当空腹血糖过低时,肝脏又可将贮备的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并加速其他能量物质转化成糖类,以满足机体对糖的需求。

患有脂肪肝的患者,大多是肥胖人群,体内存在着胰岛素抵抗,糖代谢紊乱,处于高血糖状态。尤其是重度脂肪肝或出现肝硬化时,肝脏功能发生异常,影响正常的糖代谢,导致肝糖原合成障碍,不能将过高的血糖转化为肝糖原贮存,就会造成血糖持续处于高水平,引起糖尿病。而患上糖尿病后,患者体内的葡萄糖和脂肪酸不能被很好地利用,脂蛋白合成也出现障碍,致使大多数葡萄糖和脂肪酸在肝脏内转变成脂肪,存积在肝内而使脂肪肝加重,也造成糖尿病病情进一步恶化。

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有何关系

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脂肪肝往往是人体多种营养代谢紊乱的开始,处理不好,极易滑向“代谢综合征——致命四重奏”的边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首先,脂肪肝和代谢综合征是互不相同又密切关联的两种临床综合征。

脂肪肝是由遗传、环境、代谢等多病因所致的以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既往认为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与糖尿病等是彼此分割的互不相关的疾病,或是糖尿病的晚期并发症。现研究提出,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既是各自独立,又是有内在联系的一组疾病。这个内在联系就是胰岛素抵抗及其所致的糖、脂代谢紊乱。人们把这些以胰岛素抵抗为核心的各种疾病的总和,即患者身上同时或先后出现肥胖,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等相互并存、互为因果的一组疾病称为代谢综合征。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建议,适合中国人群的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符合以下4个组成成分中的3个或全部者:①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25.0千克/平方米。②高血糖:空腹血糖:(6.1毫摩/升)(110毫克/分升)及/或糖负荷后血糖≥(7.8毫摩/升)(140毫克/分升);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③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40/90毫米汞柱,及/或已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者。④血脂紊乱:空腹三酰甘油≥(1.70毫摩/升)(150毫克/分升);及/或空腹血高密度脂蛋白:男性<(0.9毫摩/升)(35毫克/分升),女性<(1.0毫摩/升)(39毫克/分升)。

据统计,我国20岁以上成人中,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14%~16%。代谢综合征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血管事件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非代谢综合征者。

据统计,有代谢综合征的人,脂肪肝的患病率高;有脂肪肝的人,血糖、血脂异常等问题的发生率也高。近年来,脂肪肝的患病率有急剧增高趋势,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而其病因则主要为代谢综合征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据报道,日本成人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为21.8%,欧美国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为20%。

针对脂肪肝-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多种内分泌代谢异常,应该积极寻找脂肪肝的病因,客观评价胰岛素抵抗的程度和胰岛β细胞功能,早期发现糖尿病,预测心脑血管病的病变风险,同时制定规范的诊疗方案。

病毒性肝炎与脂肪肝有何关系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以肝细胞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至少包括甲、乙、丙、丁、戊和庚型6种肝炎,其中甲型、戊型肝炎只引起急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患者在病程中,有些可合并脂肪肝。其原因主要是慢性肝炎患者进食热量过多,超过身体代谢的需要而转化为脂肪积存于全身,其中肝中积存则表现为脂肪肝。

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脂肪肝,与肝脏利用脂肪的能力低下有关,同时祛脂因素缺乏而使脂肪外移减少。在此基础上,加上治疗肝炎时长期大量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采用高热量高糖饮食及过分限制体力活动,终至并发脂肪肝。这种脂肪肝常称为肝炎后脂肪肝。另外,肝炎病毒本身,特别是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可影响血液和肝脏脂肪代谢,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因此,病毒性肝炎本身也可表现为脂肪肝。

病毒性肝炎并发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数为原有的肝炎症状加重,如乏力、食欲缺乏、腹胀、腹泻等。有的患者因肝体积增大,肝包膜伸张而肝区疼痛加重,患者往往易被误认为是肝炎本身恶化,因而更加限制活动,增加营养;由于体重增加,脂肪肝加重,肝区疼痛反而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超声波和抽血检查有助于发现肝炎合并脂肪肝。一般情况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抽血检查可发现血清转氨酶升高,溴磺酞钠潴留增加,血液中三酰甘油偏高。B型超声波检查可表现为肝实质反射波呈前部增强而底部减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