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增高患者的降压治疗,不仅要根据其血压水平,还要根据其危险因素的数量与程度,并存的糖尿病、心、脑、肾血管疾病,靶器官的损害以及患者个人医疗等情况。轻度高血压与重度高血压相对而言,并不意味着预后必然良好。常见影响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如下。
(1)增加高血压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水平;男性>55岁,女性>65岁;有吸烟史;总胆固醇>5.72mmol/L(220mg/dl);患有糖尿病等。
(2)可加重高血压预后的其他危险因素:化验检查,出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或者糖尿病伴微量蛋白尿以及葡萄糖耐量减低,肥胖,平时的生活方式以静息为主等。
(3)靶器官受到损害的程度: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或X线可见左心室肥厚,出现蛋白尿,或有血浆肌酐浓度轻度升高160~177mmol/L(1.2~2.0mg/dl),超声或X线证实颈、髂、股或主动脉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斑块,视网膜出现普遍或局灶性动脉狭窄。
(4)并存的临床疾病:患有脑血管疾病,则可能出现缺血性卒中,脑出血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有心脏疾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充血性心衰。患有肾脏疾病,出现糖尿病肾病,肾衰竭,此时血肌酐浓度>177mmol/L。患有血管疾病,易出现主动脉夹层等症状性动脉疾病。
发展到重度高血压阶段,可使患者视网膜出现病变,发生出血、渗出或视盘水肿。
2.人群中有关高血压危险程度的分组
(1)低危组:男性年龄<55岁,女性年龄<65岁,高血压1级,无其他危险因素者,属于低危组,应进一步加强预防,注意观察。
(2)中危组:高血压2级或1~2级,同时存在1~2个危险因素,属于中危组,此类人群,应尽早开始治疗,并去除危险因素。
(3)高危组:高血压水平属1级或2级,有3种或更多危险因素,兼患糖尿病或靶器官损伤;或者高血压水平属于3级,均属高血压高危组,应积极控制血压,治疗原发疾病,消除并降低危险因素。
3.高血压有哪些临床表现
(1)无症状高血压:高血压虽然是一种常见病,却容易被人们忽视。因为无并发症的高血压常常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仅在体检测量血压时才被偶然发现。少部分患者可能表现出头痛、头晕、耳鸣、乏力、记忆力下降、失眠、多梦、恶心与呕吐等,没有特异性的症状和表现,也容易被人忽视。常常是就诊于其他疾病时才发现已经患了高血压。
(2)出现高血压危象:从高血压的分类我们已经知道,最严重的高血压在临床上称为高血压危象。患者表现为头痛、意识模糊、嗜睡、失眠、黑矇、癫痫发作及昏迷。患者一旦出现高血压危象,一定要及时送往医院,尽快测量血压,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并与脑血管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以便尽快确诊并及时救治。
(3)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当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时,患者可表现为心脏扩大,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甚至口唇发绀等。
(4)高血压合并肾损害:高血压合并肾损害时,患者主要表现为少尿、氮质血症、恶心、呕吐与水肿等。一旦出现此类症状,表示病情严重,必须及时治疗。
(5)高血压合并眼底病变:高血压合并眼底病变时,患者可有眼底出血、渗出、视盘水肿等症状,往往视力模糊、容易疲劳。值得注意的是,一旦高血压合并眼底病变,不但预示病情严重,还极有可能出现其他并发症。
(6)其他临床表现:对于各种继发高血压,将表现出各自疾病的相应症状,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表现为头痛、四肢乏力、麻痹和夜尿增多等。肾小球肾炎的患者可以表现为少尿与水肿。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则表现为高脂血症、高血压、大量蛋白尿及下肢水肿等症状。
4.如何诊断高血压
临床诊断高血压时,以下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1)年龄:年龄在高血压的诊断中十分重要。高血压不但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而且发病年龄与临床诊断及预后关系密切。一般而言,继发性高血压好发于青少年或青壮年,病情进展较快,药物不易控制。如果不能针对病因予以根治,则预后较差;而原发性高血压好发于中、老年人,病程进展缓慢,只要长期应用药物控制血压,预后一般较好。
(2)职业:不同职业对高血压也有不同影响。从事高度紧张工作的人,由于精神压力较大,长此以往,常会导致血压升高。在工作和生活受到挫折和打击的人常会血压突然升高,突发心绞痛或脑卒中。所以,减轻心理压力,放松精神状态,对维持正常血压有一定作用。
(3)现病史:患者血压升高时常有头痛、头晕、耳鸣、鼻出血、心悸、气喘、背部疼痛、腹痛、夜尿多、口渴及视力模糊等症状,但这些症状不一定反映血压升高的严重程度。有相当一部分高血压患者,可以无任何自觉症状,惟一的表现就是血压升高;也有部分高血压患者,虽然自觉症状很明显,但血压升高并不严重。患者如有继发性高血压的迹象,如肾性高血压时的腰痛、水肿,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时的低血钾表现等,医师可以根据症状分析患者的心、脑与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状况,为进一步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4)家族史:原发性高血压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因此,患者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兄弟姐妹中如有高血压、脑卒中(如脑出血、脑梗死)、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者,高血压往往发病早,病情较重,进展较快,并发症也较多。家族史对于诊断、病情评估、判断预后及高血压的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5)既往病史:应注意患者既往有无肾脏疾病,如水肿、蛋白尿、血尿、尿路感染、肾绞痛、排尿不畅等;有无服用影响血压的药物,如激素类制剂,长期使用解热镇痛药,避孕药类等。另外,多次妊娠妇女易患高血压,而有多次妊娠期高血压史的妇女易患原发性高血压。
5.高血压患者体格检查的项目
为了尽快发现高血压,对高血压患者做出正确评估,仔细、全面的体格检查非常重要。高血压患者体格检查的项目如下:
(1)一般检查: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kg/m2)。对初诊患者,要在同一体位同时测量四肢血压;同一肢体测量卧位、坐位、立位三种体位的血压。
(2)心脏检查:检查患者心脏大小,听诊患者的心率、心律和心音,有无杂音及心功能不全。
(3)血管检查:检查患者颈部、腹部、后背与脊肋角有无血管杂音,桡动脉、股动脉、腘动脉以及足背动脉双侧是否对称,有无血管狭窄等。
(4)用眼底分级法检查眼底:Ⅰ级:视网膜动脉变细,反光增强;Ⅱ级:视网膜动脉狭窄,动静脉交叉压迫;Ⅲ级:上述血管病变基础上有眼底出血,棉絮状渗出;Ⅳ级:上述血管病变基础上出现视盘水肿。
(5)肺脏检查:有无啰音及支气管痉挛征象。
(6)腹部:腹主动脉搏动情况,肾是否增大,有无其他肿块,有无继发性高血压的一些线索。
(7)神经系统:有无并发症或合并神经损害。
6.高血压患者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和分型,指导医师正确选择降压药物,帮助发现继发性高血压。血、尿常规、肾功能、尿酸、血糖、血脂、电解质(尤其血钾)、心电图、胸部X线和眼底检查,是对高血压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
(1)血常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一般无异常,急进型高血压时可有溶血性贫血;高血压伴红细胞畸形、血红蛋白增高时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形成血栓、脑梗死和左心室肥大等并发症;肾实质性高血压患者常发生贫血。
(2)尿常规:早期患者尿常规正常,当肾浓缩功能受损时,尿比重逐渐下降,尿中有少量蛋白和红细胞,偶见管型。随着肾病不断进展,尿蛋白量增多。如果患者24h尿蛋白达到1g以上时,提示预后较差。另外,此时红细胞和管型也可增多,管型主要是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
(3)肾功能:常用尿素氮及肌酐来评价患者肾功能有无异常。高血压早期,肾功能检查并无异常,当肾实质受损到一定程度时尿素氮、肌酐才开始升高。应用核素肾图扫描,结合肾动脉超声,对了解肾脏形态及功能、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价值较大。另外,经静脉肾盂造影也是一种常用的安全而又简便的肾功能检查方法。
(4)胸部X线检查:长期高血压可造成心脏扩大,X线检查可发现有无心脏扩大以及扩大的程度,还可以了解主动脉弓部有无纡曲延长和突出,主动脉壁的钙化情况,有无主动脉夹层等。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患者左心室增大,尤其是左心衰竭时左心室增大更明显。全心衰竭时,左右心室都可增大,并有肺淤血征象。肺水肿时,则见肺间质明显充血,出现蝴蝶形模糊阴影。一般而言,高血压患者应定期做X线摄片检查,以便检查前后对比。
(5)心电图:患者左心室肥厚时,心电图显示左心室肥大或兼有劳损,可见QRS波增高、增宽,ST段下移和T波低平或倒置,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不是很高,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假阴性或假阳性。其他可有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心房纤颤等。
(6)超声心动图:目前认为,与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比较,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左心室肥厚最敏感、可靠的无创方法。当室间隔和(或)左心室后壁厚度≥12mm时,为左心室肥厚。超声心动图也可观察心脏其他腔室、瓣膜及主动脉根部的情况,做心功能检测。早期左室肥厚患者,虽然此时心脏的整体功能如心排血量、左心室射血分数等仍然正常,但已有左室收缩期和舒张期顺应性的减退,造成心肌收缩最大速率下降、等容舒张期延长、二尖瓣开放延迟等。出现左心衰竭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左心室、左心房心腔扩大,左心室壁收缩活动减弱。同时超声心动图对高血压所致的主动脉夹层的确诊率要高于普通X线检查。
(7)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可以看到患者眼底血管的病变情况,它也是全身动脉中惟一能被我们肉眼看到的血管。通过观察眼底动脉变化就可以了解和推测全身动脉病变情况。而且,临床实践证明,眼底视网膜动脉的病变程度,往往还与患者血压的高低和持续时间成正比。在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眼底可有不同的变化。用眼底分级法检查病变等级越高,表明心、脑、肾病变程度越严重。所以,眼底检查对于高血压的分级、判断有无并发症以及指导药物治疗,均有极大的帮助。
(8)其他检查:血脂、血钾、钠、氯、钙、镁及血糖和尿酸也为高血压患者的必查项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