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内容为治疗冠心病的常见中药统计分析。编者综合近10年来应用中药治疗冠心病的效方数百首,对常见药物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入方频度进行排序。统计发现,部分中药在治疗冠心病中应用极其广泛,有些则同时被用于不同证型。
丹 参
【常见程度】丹参乃血分要药,而治疗冠心病重点在治血瘀,所以丹参在众多药物中尤为多用,并常常作为方剂核心。在治疗冠心病的中药方剂中,79.2%使用了丹参。这一比率意味着本药在临床使用中很少受到辨证分型的限制。
【性味功效】苦,微寒,归心、肝经。功效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凉血消痈,安神。入心肝血分,功能活血化瘀,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可单用,也可与红花、桃仁、益母草同用,增强疗效(“四物”即“四物汤”,参见本章“药4备注”)。
本品善通行血脉,为活血化瘀之要药,广泛用于各种瘀血证。治血瘀气滞的心胸、胃脘、腹部疼痛,多与檀香、砂仁配伍,如丹参饮。
本品入心经,能凉血安神,也用于热病烦躁神昏,心悸失眠。治热病邪入营血,烦躁不眠,可配生地黄、玄参等药,如清营汤;治心阴不足,虚热内扰的心悸失眠,常与酸枣仁、人参等配伍,如天王补心丹。冠心病见以上兼症者,皆可斟酌使用。
现代研究显示,丹参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梗死和心脏功能,调整心律,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抗凝、促进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还有降血脂、增强免疫、提高机体的耐缺氧能力等作用。
【用法用量】丹参常用量以15~30g为主,其中尤以20g、30g居多,15g相对少一些;少数作者使用10g或12g;个别作者用到50g。《中药学》建议,煎服,5~15g;活血化瘀宜酒炙用。使用时注意,本品反藜芦。
【名医经验】
(1)李介鸣经验,丹参、檀香配伍。
前贤张锡纯曾用丹参合降香治疗心痛。李老临证之际将降香易为檀香,其止痛之效更好。檀香辛散温通,气味芳香,善调膈上诸气,利胸膈,畅脾肺,理气散结止痛。丹参味苦色赤,性平而降,畅通血行,活血化瘀,行血止痛。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并调,通络止痛之功益彰,用于治疗气滞血瘀之冠心病心绞痛甚效。常用量各10g。
施今墨亦有应用此对药经验,同样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而设。施氏认为,气滞与血瘀常常是互为因果,同时并见,仅是轻重程度偏颇不同而已。临证处方时,宜在活血药中加入行气之药,寓行气于化瘀之中也,故而以檀香配丹参。至于化瘀与行气药的比例,则当因人而异,侧重不同。以疼痛为主者,七分活血,三分行气;以胸闷憋气为主者,七分行气,三分活血,临证宜审之。
(2)朱良春经验,丹参、三七配伍。
《本草求真》言:“三七,世人仅知功能止血住痛,殊不知痛因血瘀则疼作,血因瘀散则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入血分化其血瘀。”实验证明,三七能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减低冠状动脉的阻力,并能减少心肌耗氧量,故为治疗血瘀性心绞痛的主药。《本草正义》:“丹参专入血分,其功在于活血行血,内之达脏腑而化瘀滞……外之利关节而通脉络。”实验证明,丹参亦有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并可减慢心率,缩短心肌缺血的持续时间。二药合用,化瘀通脉,有相辅相成之妙。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无论急性期或缓解期,均可使用。常用量:参三七3g(研末,分次吞服),丹参15g。
(3)张立经验,丹参、石菖蒲配伍。
主治胸痹痰瘀痹阻心脉。治疗胸痹时,张氏常以丹参与石菖蒲同用。因胸痹的病理特征为痰瘀互结,痹阻心脉。而丹参味苦色赤性微寒,专入血分,其功在于活血行血,达脏腑则化瘀滞;石菖蒲辛温芳香,善于宣气通窍,祛痰秽之浊而卫宫城。丹参得石菖蒲温和之气,方具鼓荡、振动之性,有宣通运行之效,使痰瘀互结之势自解。另外,痰瘀二者又同源而互衍,故祛痰可促进化瘀,活血亦利于痰消。如此二药配伍,一气一血,一温一寒,一痰一瘀,相互促进,用治痰瘀痹阻心脉所致胸闷胸痛者,具豁痰行气、宣痹止痛之功。
药2 人参类
【常见程度】统计中,将人参、党参、太子参、西洋参一并归入此类。实际临床,尤以人参、党参为多;太子参、西洋参相对较少。概要而论,4种参类的主要功效相近,性味归经略有差别,但在实际临床往往可以相互替代。其中尤以党参替代人参为多。
【性味功效】
(1)人参
五加科多年生草本人参的干燥根。野生者名“山参”;栽培者称“园参”。园参经晒干或烘干,称“生晒参”;园参经蒸制后的干燥品,称“红参”;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各个品种药力不同,其中山参最强。园参因产地商家不同,亦有差别,有医家认为某些园参效力极弱,尚不如党参,故而现今临床党参应用更为普遍。人参性味甘、微苦,平。归心、肺、脾经。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本品甘温,善大补元气,现代常用独参汤治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有较好疗效。兼见四肢逆冷,阳气衰微者,可配附子,如参附汤;兼见汗多口渴,气阴两伤者,可配麦冬、五味子,如生脉散。
本品入肺经,益肺气,常配黄芪、五味子等药治疗肺气亏虚,短气喘促,脉虚自汗等症。
本品亦入脾经,能补脾调中,鼓舞脾气,助生化之源,为补脾益气要药。治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常配白术、茯苓、甘草等药,如四君子汤。
冠心病常属正虚邪实,治疗乃扶正祛邪。所谓扶正,益气、健脾皆为大法,阴伤者则辅以生津。所以参附汤、生脉散、四君子汤,乃至黄芪、五味子配人参等配伍方法,都是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方法。
(2)党参
桔梗科多年生草本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甘,平。归脾、肺经。功效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生津,养血。本品甘平,不燥不腻,善补中益气,为常用的补中益气药。治中气不足,多与白术、茯苓、甘草等补气健脾药同用(此即四君子汤以党参替人参)。
党参还有补气养血的功效,治气血两虚的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等症,常与熟地黄、当归等补血药同用,如八珍汤;本品亦有补益肺气之效,可配伍黄芪、五味子等药同用,如补肺汤;还可用治气津两伤证,既能益气,又能生津,常配伍麦冬、五味子同用(此段所述用法及配伍亦与人参相近)。
《得配本草》:“上党参,得黄芪实卫,配石莲止痢,君当归活血,佐枣仁补心。补肺蜜拌蒸熟;补脾恐其气滞,加桑皮数分,或加广皮亦可。”因产地不同,党参有“台党参”(台参)和潞党参等品种。药效差不多。目前药房已无此分别。
现代研究显示,党参有降压作用,能够改善微循环,抗心肌缺血,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血栓形成,提高机体适应性,抗衰老,镇痛等。
(3)西洋参
五加科多年生草本西洋参的干燥根。原产于美国、加拿大及法国,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亦有栽培。甘、微苦,凉。归心、肺、肾经。功效补气养阴,清热生津。本品有良好的补气养阴、清火生津之效。单用本品煎服即效,或常与麦冬、知母、石斛等养阴清热生津药同用;治内热消渴,气阴两虚者,可配伍天花粉、山药、黄芪等益气生津药同用。
(4)太子参
石竹科草本植物孩儿参的块根,又称太子参(石竹科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块根,别名童参、四叶参、四叶菜、米参)。据《本草从新》、《纲目拾遗》、《饮片新参》等书,太子参原指五加科植物人参之小者。现在商品则普遍用石竹科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块根,虽有滋补功用,但其力较薄。味甘、微苦,性平,归脾、肺经。能补气益脾,润肺生津。但在治疗冠心病的实际临床中,因为太子参药力较之人参相差甚远,较之党参亦明显不足,所以使用率是很低的。
【效用比较】人参、西洋参与党参,三者都能补气生津,治疗气虚证和津伤口渴证。但人参补气力强,既大补元气,又安神益智,为治气脱急症之主药,故脾、肺气虚重证多用,又可用治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等症;西洋参气阴并补且能清火,治气阴两虚证如人参,宜用于气阴两伤而有热者,用治阴虚火旺之喘咳痰血之证,乃其他两参所不具备;党参性平,补气之力不及人参,但善补中气,为常用的补中益气药,又能养血,治血虚萎黄、头晕心慌等证。
《本经逢原》:“上党人参,虽无甘温峻补之功,却有甘平清肺之力,亦不似沙参之性寒专泄肺气也。”《本草从新》:“(党参)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本草正义》:“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本与人参不甚相远。其尤可贵者,则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且较诸辽参之力量厚重,而少偏于阴柔,高丽参之气味雄壮,而微嫌于刚烈者,尤为得中和之正,宜乎五脏交受其养,而无往不宜也。特力量较为薄弱,不能持久,凡病后元虚,每服二三钱,止足振动其一日之神气,则信乎和平中正之规模,亦有不耐悠久者。然补助中州而润泽四隅,故凡古今成方之所用人参,无不可以潞党参当之,即凡百证治之应用人参者,亦无不可以潞党参投之。”
【用法用量】人参常用量以6~10g为主,尤以10g居多;少数作者使用15g;个别作者用到4g、20g,甚至25g。党参常用量以15~20g为主;使用30g者相对较少;极少数作者使用10g。西洋参常用量以6~10g为主;少数作者使用15g。太子参在治疗冠心病的临床使用很少,统计中常用量以30g为主;很少数作者使用15~20g。
人参:《中药学》建议,煎服,5~10g;用于急重症,剂量可酌增为15~30g。宜文火另煎兑服。研末吞服,每次1.5~2g。使用时注意,反藜芦;畏五灵脂;不宜与莱菔子同用,同时忌吃萝卜或喝茶,以免影响补力。
西洋参:《中药学》建议,另煎兑服,3~6g。使用时注意,中阳衰微,胃有寒湿者忌服;忌用铁器米炒;反藜芦;另有口服西洋参10g而致过敏反应的报道,注意不可滥用。
党参:气滞、肝火盛者忌用;邪盛而正不虚者不宜。
太子参:表实邪盛者不宜用。
【名医经验】
(1)朱良春经验,人参、三七、琥珀配伍。
人参大补心气而推动心血运行,三七活心血、通心络,琥珀安神宁心。三药合用益心气,活心血,通心络,安心神。治疗冠心病有缓解心绞痛、改善异常心电图等作用,对辨证属于气虚血瘀者最为合适。常用量为人参6g,三七3g,琥珀4g。共为细末,分次吞服。
岳美中亦有此经验。老年人“心脉痹阻”之心痛、心悸、胸闷,岳老常用人参、三七、琥珀共为细末,调匀,每次服1g左右,每日2~3次。
施今墨经验无琥珀,但以人参、三七配伍,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用药分量随症加减,一般用量:人参6~10g,三七3~10g。可配伍入药,亦可将两药共研细末,分为10包,早、晚各服1包,黄酒调服或白开水送服。
(2)刘献琳经验,五参汤治疗多种心律失常。
党参10~30g,苦参10~30g,沙参10~30g,玄参10~30g,丹参15~30g。名为“五参汤”,党参、沙参、玄参益气养阴;苦参清解余毒;丹参凉血祛瘀,畅行血脉。若心悸较甚者,可合以炙甘草汤。亦可将本方合用于其他辨证方药中。该方不仅对“房颤”有较好疗效,经过适当加减化裁,还可治疗多种心律失常。如合银翘散治疗感冒后心动过速伴全身明显乏力者;合生脉散治疗心肌炎频发期前收缩属心肺气阴两虚者。
药3 黄 芪
【常见程度】黄芪与人参都是补气要药,但两者各有侧重,又能互补,所以常结合应用。因此,虽然同为补气药但不相冲突,多数方剂并不因为使用人参而摒弃黄芪,二者使用率均极高。在治疗冠心病的中药方剂中,72.1%的方剂使用了黄芪。
【性味功效】生用或蜜炙用。甘,微温。归脾、肺经。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冠心病证属阳气虚衰,或兼有体倦多汗、脾胃虚弱、血虚瘀滞、阴虚盗汗等证候者,多可重点选用黄芪入药。
本品甘,温,入肺、脾经,功效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敛疮生肌。既擅补中益气,又善升阳举陷,为补气升阳之要药。若气虚较甚,则配人参,如参芪膏;若气虚阳弱、体倦汗多,常配附子,即芪附汤。主治脾阳不升、中气下陷,常配人参、升麻、柴胡等,如补中益气汤。
本品能补肺气、益卫气以固表止汗。用治肺气虚及表虚自汗,气虚外感;尚可用治阴虚引起的盗汗,但须与生地黄、黄柏等滋阴降火药同用,如当归六黄汤。
本品能补气以生血,常与当归同用,即当归补血汤。主治气虚血亏的面色萎黄、神倦脉虚等。并能补气以摄血,常与人参、龙眼肉、当归等同用,如归脾丸。还能补气以行滞通痹,常与当归、红花、地龙等活血通络药同用,如补阳还五汤。
此外,本品能补气生津以止渴,单用熬膏服即效,或与生地黄、麦冬、天花粉等养阴生津药同用,如黄芪汤。
现代研究显示,黄芪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促进造血功能、抗衰老、扩张血管、降压、强心、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抗心肌缺血、镇痛、镇静等作用。
【效用比较】黄芪与人参,两者均为补气诸药之首,善补脾、肺气而主治脾气虚证和肺气虚证,相须为用可增强疗效。但人参能大补元气,且生津止渴,安神增智,为治内伤气虚第一要药,尤其用于治疗气虚欲脱之证,为它药所不能及。又可用于津伤口渴,消渴及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等症;黄芪虽不如人参大补元气,但升阳、利水退肿、托毒生肌、益卫固表均为人参所不及,用于脾肺气虚诸症,尤其对中气下陷证之浮肿尿少,多汗等为其所长。
【用法用量】黄芪常用量以20~30g为主,尤以30g占绝对多数;部分作者用量进一步增加到30g以上,其中以40~60g者居多;另有作者提出,自50g起步,根据需要逐渐加至100g;个别作者用到120g;用量小者主要为15g,此类用法相对较少;个别作者使用10g。
《中药学》建议: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60g。益气补中宜蜜炙用;其他方面多生用。使用时注意,表实邪盛、内有积滞、阴虚阳亢、疮疡阳证实证等忌用。
【名医经验】施今墨经验,黄芪、党参配伍。
党参补中气,长于止泻,黄芪固卫气,擅长敛汗。党参偏于阴而补中,黄芪偏于阳而实表。二药相合,一里一表,一阴一阳,相互为用,益气之力更宏,共奏扶正补气之功。
主治久病虚弱诸症;中气不足、中气下陷诸症;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动则汗出等症;气虚麻木、痿躄;气虚头痛。
党参、黄芪伍用,出自《脾胃论》补中益气汤。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所引起的身热有汗、口干口渴、喜用热饮、头痛恶寒、少气懒言、饮食无味、四肢乏力、舌嫩色淡、脉虚大等症。诸凡素体气虚,劳伤气弱,年老体衰者,均有良效。现代常用于治疗冠心病证属中阳虚衰者,或其他证型而兼有脾弱气虚证候者;冠心病从脾论治、从阳虚论治等,更属常用。
药4 川 芎
【常见程度】川芎也是治血的重点药物,虽然不如丹参的功效全面,但有其独特之处。冠心病从血瘀论治是一大法,并且在实际临床是治法的主流,所以用川芎配药非常多。在治疗冠心病的中药方剂中,63.8%使用了川芎。
【性味功效】生用或酒炒、麸炒用。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本品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又能行气,为“血中之气药”,气滞血瘀的胸胁、腹部诸痛,皆可应用。常与赤芍、桃仁等药同用,如血府逐瘀汤;寒凝血瘀者,可与肉桂、当归等同用,如温经汤。
本品辛温升散,善“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又是治头痛的要药,前人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冠心病兼见头痛者,尤可斟酌选用。
现代研究显示,川芎能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氧状况及肠系膜微循环,并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脑及肢体血流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有镇静、降压作用。
川芎常配柴胡、香附使用。川芎功能活血行气、开郁;柴胡,疏肝解郁;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三药合用,既疏肝解郁,又理气活血,治肝郁气滞的胸闷胁痛等症。冠心病从肝论治,或证属气机郁结者,可以考虑三者配伍入药。
【用法用量】川芎的常用量以10~15g为主;少数作者使用20g;个别作者用到5g、30g。使用时注意,凡阴虚火旺,多汗及月经过多者,应慎用。
【名医经验】施今墨经验,当归、川芎配伍。
当归,味甘、辛,性温。入心、肝、脾经。本品辛甘温润,以甘温和血,辛温散寒,亦为血中气药。它既补血、养血,又能柔肝止痛、活血止痛,用于治疗血虚所引起的头昏、目眩、心悸、疲倦、脉细等症;又能治疗血虚腹痛、冠心病心绞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病症。另外还能养血润燥、滑肠通便,用于治疗阴血虚少所引起的肠燥便秘。
当归性柔而润,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祛瘀消肿,润燥滑肠;川芎辛温香窜,行气活血,祛风止痛。当归以养血为主,川芎以行气为要。二药伍用,互制其短而展其长,气血兼顾,养血调经、行气活血、散瘀止痛之力增强。
当归、川芎伍用,名曰佛手散,又名芎归散。出自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施老临证处方,多取酒川芎入药,意即增强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医宗金鉴》谓:“当归、川芎为血分之主药,性温而味甘、辛,以温能和血,甘能补血,辛能散血也。”施氏弟子祝谌予体会,治疗头痛剧烈者,二药宜重用,当归10~20g,川芎15~30g。
【备注】当归、川芎配伍,有良效而运用灵活,可酌情配入多种方剂。在此基础上,再加两味药物,熟地黄、白芍药,便是著名方剂“四物汤”。功效补血和血。主治营血虚滞证,如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以及妇人月经病证等。四物汤是血证基础方,可以说“芎归地芍”是中医内科应用最多的组合之一,临床几乎一切补血、和血、活血法都可以此方为基础,加减用之。
治疗冠心病的基本原则是“补血活血,化瘀通滞”,冠心病的绝大多数治法都是从治血入手的,或者是以治血为重,乃至以治血为主。因此,临床对四物汤应用极多,而不止于单纯使用川芎一味。
如果治疗时侧重于化瘀血,可在“芎归地芍”的基础上,配入桃仁、红花,白芍改为赤芍,此谓“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之力陡增;如有营分热证,也可将熟地黄改为生地黄。桃红四物汤是活血祛瘀的常用方和基础方,现代临床在治疗冠心病时普遍应用的血府逐瘀汤,即以桃红四物汤为基础,加味而成。
但在应用四物汤时,因为地黄、芍药、当归等偏于滋腻,于脾胃虚弱者有碍,需斟酌取舍,或酌加健脾行气药进行调整。
药5 瓜 蒌
【常见程度】瓜蒌是中医治疗痰浊胸痹的主药。本品用治胸痹传承悠久,经典所载便有两千年历史,效用确实。当代临床治疗冠心病的中药方剂中,59.6%的方剂使用了瓜蒌。具体应用时,有个别作者使用瓜蒌皮或瓜蒌仁。
【性味功效】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功效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
本品入肺、胃经,既能清肺胃之热而涤痰,又能利气散结以宽胸,是治疗胸痹、结胸等病证的常用药。配薤白、半夏可治痰浊痹阻,胸阳不通,如瓜蒌薤白白酒汤;配黄连、半夏可治痰热互结的胸膈痞满,如小陷胸汤。
近代用瓜蒌治冠心病,有单用者,有复方者,均有效。如气郁为主者,可配沉香、郁金、香附等;如血瘀为主者,可配丹参、桃仁、红花等。
【用法用量】瓜蒌的常用量以15~30g为主;少数作者使用10~12g;个别作者用到6g、50g。
《中药学》建议:煎服,全瓜蒌10~20g;瓜蒌皮6~12g;瓜蒌仁10~15g打碎入煎。使用时注意,本品甘寒而滑,脾虚便溏及湿痰、寒痰者忌用;反乌头。
【名医经验】
(1)曹玉山经验,瓜蒌、薤白、紫苏梗配伍。
此配伍法用治胸痹患者伴脾胃气机郁滞。曹老认为,瓜蒌薤白白酒汤为胸痹之基本方,具体运用则宜随证变通,才能收效满意。在临床上,胸痹患者多伴脘腹胀满、纳差等脾胃气机郁滞之象。瓜蒌开痰散结,薤白辛温通阳,但行气宽中之力不足,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曹老常以瓜蒌20~30g,薤白15~20g,配以行气宽中之紫苏梗15g,而获满意疗效。若患者大便溏稀,则去瓜蒌,只以紫苏梗、薤白相伍。紫苏梗辛温,归肺、脾经,其气升;薤白辛苦温,归脾、大肠经,其气降,两者相配,升降相因,使气机通畅,胸痹自除。
(2)施今墨经验,瓜蒌、枳实配伍。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证属痰浊阻滞,胸阳不振,以致胸脘痞闷,时而憋气等症;或冠心病兼见心下(胃脘)痞满、胀痛,食欲不振,大便不利、便秘等症。
瓜蒌甘寒滑润,既能上清肺胃之热、涤痰导滞,又能宽中下气、开胸散结,还能下滑大肠、润肠以通便;枳实苦温降气,善于破滞气、行痰湿、消积滞、除痞塞,为中焦脾胃之要药。瓜蒌以守为主,枳实以散为要。二药参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互制其短,而展其长,共奏破气消积、宽胸散结、润燥通便之功。
瓜蒌质体油润黏腻,守多行少,易于助湿碍胃(即腻膈)恋邪;枳实气味辛散,破气行滞,以走为要,易于耗气伤正。故以瓜蒌之黏腻制枳实之行散,又以枳实之行散制瓜蒌之黏腻。二药参合,亦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以增疗效,可谓施老用药如神,疗效高之经验所在。
药6 甘 草
【常见程度】在治疗冠心病的中药方剂中,58.3%的方剂使用了甘草。具体应用时通常分为炙甘草、生甘草两种(直书“甘草”,即视为生甘草),其中炙甘草使用率略高,为34.2%;生甘草使用率相对略低,为24.1%。
甘草大概是一切中药当中应用率最高的品种之一。不仅在治疗冠心病的方剂中使用率极高,即使在治疗其他病症时,如失眠、脾胃病等,甘草的使用率也非常之高。究其原因,甘草有很强的调和药性的作用。因此,常作为佐使药配入各种方剂,用它来调和方剂当中其他药物之间的性味冲突,或促进药性调和;另者,甘草口味甘甜,也被用来遮掩多数药物的辛辣酸苦味道,使药汁的味道更容易饮用。因为甘草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有个别名叫做“国老”。《本草纲目》载:“(甘草)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通俗的叫法就是“和事佬”。因此,在治疗失眠等疾病的中药统计中,虽然甘草使用率很高,但是并没有作为重点药物进行详解。
但是,甘草在治疗冠心病的方剂中,其作用并不局限于调和药性,而是对胸痹病证更加有针对性地治疗作用。所以,在本书里我们将甘草特别提出,作为重点药物进行详细解析。
【性味功效】生用或蜜炙用。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本品味甘,入心经,能补益心气,治心气虚。常以之为主,配伍人参、阿胶、桂枝等,如炙甘草汤,用治心气不足的心动悸,脉结代。所谓心动悸,大约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常,但所包含的临床症状不限于心律失常。
本品走脾胃,如中焦,治脾气虚,常与人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用治脾气虚弱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冠心病从脾论治,或兼见脾气虚弱病证者,均可考虑甘草入药。
此外,甘草有调和药性的功用。本品在药性峻猛的方剂中能缓和烈性或减轻毒副作用,又可调和脾胃。如半夏泻心汤,甘草与半夏、干姜、黄芩、黄连同用,能在其中协和寒热,平调升降,起到“和”的作用。
现代研究显示,甘草能镇静,抗炎,抗心律失常,降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
【用法用量】炙甘草的常用量以10g为主;部分作者使用15~20g,5g;个别作者使用3g;另有个别作者用到30g,乃至50g。生甘草常用量以6g为主;少数作者使用10g;个别作者使用3g、30g。
关于炙甘草在治疗冠心病的方剂中用量多少为宜,目前少见深入研究及详细解析者。《伤寒论》的炙甘草汤用治心动悸,炙甘草用量尤大——虽然经方所载为“12g”,但与其他药物的用量相比,显然是特别重用了。如果依据当今中医临床的普遍习惯,将经方药量大幅提高,那么炙甘草汤里面的炙甘草用量绝非15g所能满足。为什么实际临床使用炙甘草普遍量小呢?可能是众多作者在治疗其他疾病时用甘草调和药性,只用5~10g即可,而用于治疗冠心病时,没有特别注意其作用的变化,仍然依照以往经验,随手写下10g用量。这个解释是编者的揣测,具体原因有待深入探讨。并且,究竟炙甘草用量多少为宜,也有待深入 研究。
【效方详解】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又名复脉汤。患者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阳气虚弱,无力鼓动血脉,故脉结代,心动悸。本方功效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止悸。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为证治要点。现代应用:对功能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有较好效果;也常用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属阴血不足,心气虚弱者。
方药组成:炙甘草12g,生姜9g,桂枝9g,人参6g,生地黄50g,阿胶6g,麦冬10g,火麻仁10g,大枣10枚。
配伍意义:君,生地黄(重用),滋阴养血;臣,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臣,阿胶、麦冬、火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佐,桂枝、生姜,温心阳,通血脉;使,清酒,温通血脉,以行药力。
加减变化:①心悸甚者,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养心安神定悸;②虚烦不眠,加龙齿、磁石以重镇安神。
使用时注意,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药7 半 夏
【常见程度】半夏是燥湿化痰的重点药物,尤善治脏腑湿痰。冠心病从痰湿论治是一大法,或以此法为主,或在其他治法中佐以化痰之品,应用极其普遍。其中半夏为选用最多的药物之一。统计治疗冠心病的中药方剂,其中42.5%使用了半夏,接近半数。
【性味功效】切片生用,即生半夏;经白矾制后者,称清半夏;经生姜、白矾制后者,称姜半夏;经白矾、石灰、甘草、生姜制后者,称法半夏;用姜半夏研粉,加面粉、赤小豆、杏仁等发酵制成曲者,称半夏曲。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本品辛温而燥,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尤善治脏腑湿痰。与茯苓、橘皮同用为化痰燥湿基础方二陈汤,以痰多色白为主证;寒痰咳嗽,痰多清稀时,可配干姜、细辛等同用,如小青龙汤;湿痰上扰,头痛眩晕者,与天麻、白术等同用,如半夏白术天麻汤。此间所谓痰者,不局限于咳吐之痰,一概脏腑瘀滞而见痰湿症状者,皆为痰证,包括临床众多冠心病病证。半夏“尤善治脏腑湿痰”,故而往往能取良效。冠心病见相应症状者,即可选用半夏及其配伍法。
半夏常用于治疗心下痞、结胸等。本品辛开散结,化痰消痞。配瓜蒌、薤白,可治痰浊阻滞,胸痹,如瓜蒌薤白半夏汤;配黄连、瓜蒌可用于痰热结胸,如小陷胸汤;湿热阻滞心下痞满者,可配干姜、黄连等药同用,如半夏泻心汤。
半夏配瓜蒌:半夏辛散温燥,功能燥湿化痰、消痞散结;瓜蒌甘寒清润,功能清化热痰,宽胸散结;两药合用,化痰散结,宽胸消痞之功较强,痰热互结,气郁不通的胸脘痞满用之最宜。
【用法用量】半夏的常用量以10g为主;部分作者使用12~15g;个别作者用到6g、20g。使用时注意,反乌头;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应慎用。
《中药学》建议,煎服,3~10g,一般宜制过用。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竹沥半夏,能清化热痰,主治热痰、风痰证;外用适量。
【备注】半夏、陈皮(橘皮)配伍,乃著名方剂二陈汤主药。此配伍法,在治疗冠心病的方剂中应用比较普遍。关于陈皮,本身也是治疗冠心病的常用药物之一。统计中,将橘皮、橘络、橘红、青皮统一归入陈皮类,此类药物的使用率为24.2%。其中绝对多数所用为橘皮(单独统计橘皮,使用率为18.3%);只有个别作者使用橘络、化橘红;个别作者针对肝气郁滞,使用青皮。
二陈汤为治湿痰之要方,亦是治各种痰证的基础方,只要化裁得当,皆可加减应用。故世称本方为治痰之通剂。因半夏、橘皮以陈者为良,故以“二陈”方名。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各种湿痰病证,症见痰多色白易咳,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倦怠,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因为痰湿阻滞是冠心病病机之关键,冠心病的许多病证兼有痰湿症状,所以二陈汤加减用于治疗冠心病,或在治疗冠心病时将二陈汤主要药物配伍入药,是很常见的,通常也是有效的。
二陈汤方药组成:半夏、橘红各15g,白茯苓9g,炙甘草5g。原方还用生姜、乌梅同煎,目前临床一般不用;方中所用橘红多用陈皮。
使用时需注意,本方药性偏于辛燥,对肺阴虚所致的燥痰、血痰,终非其所宜。
药8 其 他
(1)王国三经验,金铃子散、姜黄、郁金配伍。
王老治疗胸痹心痛,虽以益气养心为主,但注重标本兼顾。胸痹主要病机是血脉不畅。故在补益心气时,常以金铃子散理气活血,方中以延胡索行气和血止痛,川楝子疏肝泄热。王老认为,治心气不足用疏肝之品,其理由有三:一是金铃子散具有活血行气止痛功效;二是胸痹心痛发作多有诱因,以情志不调者居多;三是发病后因疼痛而焦虑、恐惧者多,导致肝气不疏。因此,用其既调肝气,又活血止痛,并加郁金、姜黄以增行气活血止痛功效。郁金入气分,《本草衍义补遗》云:“郁金,因轻扬之性,古人用于治郁遏不能散者。”姜黄入血分,能宣通血中之气,使气行而血无壅滞。两药助金铃子散行气活血以定痛。无论治疗胸痹心痛或真心痛或厥心痛,王老均用金铃子散合郁金、姜黄,行气活血止痛,尤其是连及后背痛甚者,姜黄用至15g以上,方可收良效。
(2)祝谌予经验,羌活、菊花配伍。
羌活辛温,善散头顶脊背风寒,升太阳经和督脉之阳气,而治心痛彻背、四肢游风、心烦、胸膈壅塞。菊花甘寒,疏风清热,轻清走上,平肝明目,通利血脉。二药参合,并走上焦,理气宽胸、通脉止痛之力益彰。
二者配伍,主治冠心病心绞痛、心痛彻背等症。常用量羌活6~10g;菊花6~10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